日本陶藝的知識

  陶藝,現已推廣到世界各地。那麼,關於日本的陶藝,你瞭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希望能幫到你。

  日本通常的陶瓷定義與我國的有所不同,他們把把以土或石為原料經火燒成的器物總稱為“燒物”***燒物這個詞我是第一次接觸,我覺得很形象,火燎堯稀之物,令人眼前一亮***分類有土器一說。

  日本的陶瓷器皿歷史久遠,大約在一萬年前,日本就有了不同樣式的土器,繩文土器、彌生土器等。 日本陶瓷繪畫色彩絢麗、構思大膽,設計新穎,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

  趣味高雅的陶瓷,使日本陶瓷更加聞名於世。日本最初的陶器是在奈良時代,模仿中國的唐三彩製造的,採用了稱為“奈良三彩”的白、綠、茶色的釉彩。

  大約在一萬年前,日本就開始製作土器了,根據時代和式樣的不同,起名為繩文土器、彌生土器。其中繩文土器是低溫下燒製的很厚的黑褐色的土器。彌生土器則是在高溫下燒製的較薄的紅褐色的 硬土器。陶器的產生則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京燒】

  在京都製造的陶瓷器總稱為京燒,又叫清水燒。京燒質地細膩,色彩和諧。盤子、花瓶、茶具和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工藝瓷器都是很好的旅遊紀念品。

  【有田燒】

  江戶時代初期***1616年***,朝鮮的李參平在現在的佐賀縣的有田陶土礦成功地燒製瓷器,便開始生產日本最早的瓷器。這種日瓷立即受到歡迎,人們把這種陶器就叫有田燒。

  【九穀燒】

  九穀燒的繪畫色彩絢麗、構思大膽,設計新穎,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據說九穀燒的窯在1700年左右被封鎖過,在江戶時代後期再次復興。所以復興前的陶器叫古九穀燒。

  【樂燒】

  以燒茶器為主的樂燒在京都也發展起來了,本阿彌光悅製成了品味極高的茶碗。光悅被譽為是日本近世初期的代表文化人。他多才多藝,在繪畫、書法、陶藝、著作、出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郝繪燒】

  在寬永時期***1624年——1644年***結束時,酒井田柿右衛門成功地製成了第一件塗釉瓷器,完成了赤繪燒。之後肥前地區的瓷窯迅速發展提高。因而把它又命名為 伊萬里瓷器。 這種瓷器不僅在日本國內大受歡迎,而且在歐洲也享有盛譽。

  【美濃燒】

  進入江戶時代,美濃燒作為平民的日常餐具廣為需要,成為國內有數的陶瓷器生產地至今。日本歧阜縣瑞浪市已有1300多年的美濃燒陶瓷製作歷史。

  瑞浪市的陶瓷製作藝人們採用多種工藝和精細無機無毒釉彩,燒製窯溫達到了1240-1260℃,而非通常的700-800℃,坯體所含金屬經充分氧化,其中的金屬含量遠低於日本國家標準***鉛2.5mg/L,鎘0.25mg/L***和中國國家標準GB13121-91***鉛7mg/L,鎘0.5mg/L***,生產出的陶瓷製品符合人們對綠色環保產品的需求,在日本和歐美市場倍受青睞。

  我們平時使用的洋式餐具、和式餐具的大約50%以上實際上是美濃燒。日本著名瓷器美濃燒,各色圖按搭配,並配有精緻木盒,不僅做為餐具十分實用,還具有收藏價值。日本著名瓷器美濃燒,三色圖案大小搭配,並配有木盒,十分具有日本特色。

  【玻璃器皿】

  沖繩所在的琉球群島一向以玻琉製品而著稱。二戰後,人們從戰爭的廢墟中揀出了玻璃碎片,以此為原料加工各式玻璃製品。它們大多具有鮮豔的色彩,十分搶眼。

  至今,沖繩的玻璃器皿的製造沿用的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手法。另外,北海道的玻璃器皿也相當出名。

  【碧多蘿器皿】

  日本的器皿向來以圖案獨特、做工精巧而聞名,“碧多蘿”是器皿中的精品,自江戶時代起它就是長崎獨有的土特產品。“碧多蘿”源於葡萄牙語“VIDRO”。這種器皿極為昂貴,色彩獨特,充滿了異國情調。

  【傳統的漆器餐具】

  日本情況則不同。他們的生活文化自唐以來,即奈良時代開始,一直沒有大的改變。雖然日本是經濟強國,現代化的生活水準也很高,但使用漆器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習慣並無多大變化,而且還特別珍惜和保護傳統漆器在現代生活中的位置。

  在日本的禮品展銷會及各大商場中成套的日用漆器名目繁多、品種齊全、檔次各異。每種器皿的用途分工細緻明確,不僅有專門用來喝湯、盛蔬菜、裝飯、放生魚片的用具,在各種節日中還要使用不同的器具以配合不同的習俗和食物。

  比如端午節,就要用一套專門吃粽子的餐具。據介紹,日本平均每個家庭使用的僅僅是漆器托盤就不少於10個,再加上各種漆碗、漆杯、漆盤等,每個家庭使用的漆器數量是非常可觀的。

  特別是漆碗,在人們的生活中,使用面很廣,不但家庭使用,而且餐館、飯店也很普及。據說一年銷售量達一千萬件以上。此外,社會交際,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日本民眾都有選擇漆器作為禮品的習俗。

  日本備前風格餐具,三件組合為一大盤,造型獨特,古樸典雅,大小搭配,並配有木筷,日本特色濃厚。

  陶藝,有一種獨特的頌揚簡單,功能性和本質性的氣質,貌似落後粗糙的工藝是刻意簡化造型,展示濃厚人情味和生活味。這些作品都不是100%完美的,它們都有各種小小的痕跡或細節瑕疵,正是這些使他們變得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