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品牌商標的高清欣賞圖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無論是知識競爭、技術競爭、人才競爭、還是資本競爭,歸根結底是品牌的競爭。咖啡行業的競爭也是品牌之間的競爭,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咖啡品牌商標的高清圖片

  咖啡品牌商標的圖片展現

  全球十大連鎖咖啡店

  第十名:香菲繽

  Coffee Bean&Tea Leaf

  新加坡,1963

  把咖啡和茶結合在一起,的確是很好的創意。羅素說,參差多型乃是幸福本源。面對茶和咖啡合併而成的一個世界,無論是怎樣的交匯融合攻守進退都好,無論怎樣的過濾調配烹煮都好,只要,不是一樣的味道就好。

  事實上,在選單上寫上coffee and tea,是在40多年以前,地點則是在從不下雨的美國南加州。Herbert Hyman夫婦對and的理解,只是簡簡單單的共同出席,各自努力。在一次歐洲漫遊中,他們被遍佈歐洲的咖啡館所震撼。回到老家後,他們在1963年開創了The Coffee Bean&Tea Leaf———它成了美國最早的出售“茶和咖啡”的家族連鎖咖啡店。

  Hyman夫婦在1998年退休,接手這一品牌的是一對來自新加坡的兄弟———Victor Sassoon和Sunny Sassoon,正是他們為其注入了更多的國際化色彩。

  第九名:世家蘭澤

  Segafredo Zanetti

  義大利,1962

  Segafredo的定位為純義大利咖啡,專門出售義大利風格的咖啡和小食。Segafredo Zanetti Espresso成為義大利咖啡的代名詞,始於1988年四月第一家咖啡吧在巴黎建立。Segafredo Zanetti Espresso的本質是對市場的強烈責任以及對新客戶的需求。從而被定義為不斷髮展的國際性時尚生活方式的嘗試。

  對咖啡的熱愛使得Segafredo Zanetti成為一個跨國公司,如今在全球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蹤影。2002年,該公司收購了芬蘭第二大咖啡店Meira Oy和有80間門市的英國咖啡連鎖店Puccino’s。Segafredo Zanetti品牌的實質內涵就是對市場和客戶需求的承諾,帶有國際性、大都市的和後現代品味和風格,且一直在不斷的發展演進中。

  Segafredo Zanetti Espress在上海目前有四家店,依舊以直營的形式進行緩慢的市場擴張。

  第八名:麥咖啡

  McCafe,美國,1993

  麥咖啡***McCafe***1993年誕生於澳大利亞,以經營各式咖啡和別具特色的歐陸小食為主,經過七年多的發展,現已在全球建立了300多家連鎖店,成為麥當勞家族中風味獨特的一員。在大中國地區,最早匯入麥咖啡的城市是香港。

  麥當勞於2008年1月7日宣佈,將在全美國約14000家麥當勞門店中設定咖啡館,除了提供卡布奇諾、拿鐵、摩卡等特色咖啡,還有專門的咖啡師***Barista***為顧客調配咖啡。

  目前,這一計劃也已經在中國全面鋪開。

  第七名:百怡

  Blenz,加拿大,1992

  1992年百怡在加拿大最繁華的購物街——羅布森大街開了它的第一家店,至今已有三百多家連鎖店覆蓋北美和亞洲,成為加拿大最受歡迎的咖啡連鎖店之一。

  在咖啡出品方面,百怡追求"BEING BETTER,NOT BIGGER"的咖啡極致品質的製作理念;在門店設計方面,百怡獨樹一幟,融合了經典與時尚的理念,其紐約分店的設計就是基於一種別出心裁的植物理念及創意,該設計在以挑剔眼光著稱的美國專業雜誌的評比中大獲好評;百怡還在2001年全加廣播節目的評選中得到了73%的民意選票而高居首位,一舉獲得了令其他的競爭者望塵莫及的輝煌成績。

  百怡公司總部設在風景宜人的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心,公司已有著十餘年經營與管理咖啡連鎖店的經驗,旗下的加盟店遍佈溫哥華地區海濱、圖書館、高檔賓館、旅遊勝地和繁華路口,百怡公司的品牌性標識已成為溫哥華乃至加拿大的一道著名風景線,成為加拿大人文與風情的視窗。

  第六名:戴奇

  Diedrich,美國,1983

  1916年,Charlotte Diedrich在Costa Rica繼承了一個咖啡種植園,之後一直經營咖啡的生意,直到1983年Martin Diedrich建立了第一家咖啡屋。如今,Diedrich咖啡已經是美國第二大咖啡零售商。

  Diedrich畢竟是一家以種植咖啡為主的咖啡店,所以,他很講究咖啡的品質。 在市場競爭中,戴奇也是通過種類來吸引更多的顧客。

  第五名:第二杯

  Second Cup,加拿大,1975

  Second Cup被公認是世界最大的專業咖啡連鎖店之一。

  Second Cup的公司總部設在世界第二大零售咖啡競爭市場――加拿大,是加拿大最大的專業零售咖啡公司。公司有382家零售店遍佈加拿大,每年向8千多萬消費者提供“Second Cup”所獨有的的咖啡和產品,年收入逾1.3億美元。

  在超級競爭的加拿大市場,“Second Cup”的市場份額、品牌知名度和消費者忠誠度排名不斷擊敗星巴克和其它主要品牌。在過去5年間,“Second Cup”宣佈佔有31-33%的加拿大市場,超過了星巴克24-29%的市場佔有率。

  “Second Cup”的領導地位是通過其25年不斷向加拿大消費者提供“及至咖啡享受”而建立起來的。公司在為消費者提供美味咖啡的同時,更注重的是出眾的服務及舒適宜人的環境。

  第四名:科斯塔

  Costa,英國,1978

  根據英倫YouGov每年對英倫三島超過50萬人的調查研究,高達90%之消費者點名COSTA為其最喜愛之咖啡店品牌。在過去的一年中,COSTA在英倫以平均每4天開一家店的速度發展,發展速度比當地任何一個咖啡連鎖品牌都要快。目前,COSTA的利潤已經持續5年超出在英倫之所有競爭對手。這一切都讓COSTA的母公司WHITBREAD充滿豪情與自信,全力提供財政上的支援,開展COSTA在全球的擴張計劃。

  COSTA咖啡於1971年由一對義大利兄弟Sergio Costa和Bruno Costa在英國倫敦創辦。義大利人對正宗優質的義大利咖啡的激情與執著在這個品牌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為了確保咖啡的質量,他們親自控制整個咖啡生產的流程,從選豆到手工泡製,每個細節中都傾心傾力而為。而這個苛求完美的精神也一直從COSTA始創保留到今天。

  獨有的咖啡配方、特別的義大利咖啡豆慢烘培技術、深諳手工製作咖啡之道的咖啡師,是COSTA英倫大行其道的祕密。COSTA的義大利專業資格烘培師進行對原豆的挑選與購買,然後將他們烘焙到完美的狀態。烘焙師強調,COSTA總共有27個過程與其他的咖啡生產者是不同的。

  第三名:沏寶

  Tchibo,德國,1949

  沏寶***Tchibo***,總部設在德國,標識是藍色背景的金黃色咖啡豆。

  德國的沏寶在賣咖啡的同時,還銷售各種消費品。多數咖啡館賣的東西都是可以預測的:除了拿鐵咖啡***latte***外,你還可以點一份義大利餅乾或一塊蛋糕──可能還有一張 CD 唱片。但在散佈於歐洲各地的 1,200 多家沏寶咖啡館裡,你從服務員那裡總能夠買到一些新東西──比如說一部望遠鏡、手機或無繩電鑽。

  沏寶在中國更多地表現了德國人的嚴謹,他們並沒有像其他企業那樣盲目的擴張,而是分別選擇了寫字樓、商業廣場做市場試點及調研。

  第二名:羅多倫

  Doutor,日本,1962

  羅多倫***DOUTOR***是在日本經濟崩潰後發展起來的,由鳥羽博道於1962年建立,目前已擁有1222家連鎖店的羅多倫咖啡店,吸引的是上了年紀的日本人。

  最初只是經營咖啡加工業務;1980年,在東京創立日本首家自助式連鎖咖啡店。

  二戰後日本經濟處於蕭條期,人們沒有很強的消費能力,咖啡在日本屬於奢侈品,是一種高階消費。當時,喝一杯咖啡至少300到500日元,人均消費額也達1000至2000日元。因此,光顧咖啡店也就成了一種顯示身份及地位的象徵。羅多倫為了能讓更多的消費者,在輕鬆明快的環境中、喝到醇香可口的咖啡,於是在店內營造了一種輕鬆休閒的氣氛,同時推崇“為了人們的輕鬆與活力”實行低價格策略。在羅多倫喝一杯咖啡,只需要大約200日元,加上小食,人均消費額也不過300日元,這在當時與其它咖啡館相差幾倍的價錢。

  羅多倫的這一變革使人們生活上有了明顯變化,不僅咖啡便宜了,消費降低了,而且環境氣氛好了,從而改變了人們喝咖啡的方式,即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生活方式。羅多倫***DOUTOR***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日本第一品牌連鎖咖啡店。

  第一名:星巴克

  Starbucks,美國,1971

  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公司成立於1971年,是世界領先的特種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品牌擁有者。旗下零售產品包括30多款全球頂級的咖啡豆、手工製作的濃縮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熱飲料、新鮮美味的各式糕點食品以及豐富多樣的咖啡機、咖啡杯等商品。此外,公司通過與合資夥伴生產和銷售瓶裝星冰樂咖啡飲料、冰搖雙份濃縮咖啡和冰淇淋,通過營銷和分銷協議在零售店以外的便利場所生產和銷售星巴克咖啡和奶油利口酒,並不斷拓展茶、音樂光碟等新的產品和品牌。

  目前,星巴克在全世界62個國家擁有超過18,000家門店,200,000多名員工。

  星巴克於1999年1月,在北京開設中國大陸第一家門店。目前,星巴克在大陸60多個城市運營超過1001家門店。對於星巴克來說,中國就是星巴克的“第二本土市場”,本著到2014年使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場、到2015年在中國大陸運營1,500家門店的願景,星巴克將不斷致力於加強在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