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國夢就是海洋大國夢

 作為南海艦隊唯一一艘大型航標船,南標463船至今已經服役了30餘年,安全航行近60萬海里,相當於繞地球25圈;30多次赴南沙蔘與守礁和補給任務,參與了南沙第一、二、三代高腳屋和幾乎所有南海航標燈的建設,被譽為“南海神燈”。它在南中國海測量完成了新中國第一幅海圖,填補了我國海洋測繪的多項空白,是南中國海上的“開路先鋒”。

  作為南標463船的船長,31歲的周燕玉已經服役14年。接受筆者採訪時,他已經隨463船在珠江口水域執行任務一個多月了。周燕玉說,他為自己是一名中國軍人感到自豪,也倍感責任重大。“希望中國軍隊更強大、海軍更強大,百姓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開路先鋒”大洋繪經緯

  受家裡人影響,周燕玉從小就有一個當兵夢。“有句話說,"當兵後悔3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我不想自己後悔。”2000年,周燕玉考進了廣州艦艇學院學習艦艇技術指揮專業,開始與航海打交道。

  畢業時,周燕玉有條件到機關工作,但他考慮了一番,還是選擇到基層。“既然是學艦艇指揮這個專業的,就要到基層去,學到的知識才能派上用場。苦是苦了點,但我吃得了苦。”剛開始,周燕玉和很多新兵一樣,對海上生活並不適應,暈船厲害,時間久了,便逐漸適應了這種風浪顛簸的環境。

  被分配到輔助船隻,可能不像戰鬥艦艇那麼威風,在周燕玉看來,這僅僅是分工不同,他所擔負的任務使命並不小,“我們搞測量、布標,是為資訊化戰爭提供基礎服務、提供資源的。”

  周燕玉告訴筆者,新中國成立之初,受裝備和技術限制,在南中國海以及西太平洋一直沒有一幅屬於自己測量的海圖。從1987年啟動南海測量,到最後一幅海圖下線,是463船的官兵和兄弟部隊一起,完成了南沙、西沙、中沙等海區測量任務,繪製了中國人自己的海圖。“這是多麼讓人驕傲的事情!”如今,463船在南海共佈設了100多座航標。

  海上執行任務最長163天

  長期在海上執行任務,對周燕玉來說已是家常便飯,最長的一次達到163天,從2009年12月到2010年5月,當時在南沙美濟礁執行戰備值班任務。“艦艇在海上航行,如果長時間吃不到新鮮蔬菜,人的體質就會下降,容易誘發各種疾病。”周燕玉告訴筆者,官兵們在遠海航行途中能夠自己發豆芽、做豆腐、磨豆漿,改善飯菜質量。在保證本船充足供給的同時,經常為守礁官兵送去鮮嫩的豆芽、可口的豆腐。海上淡水是稀缺資源,官兵們都是省著用水。下雨了,大夥兒就跑到甲板上淋個澡,還拿盆子接水。

  執行專項測量任務,海上連續航行時間長,風大浪高,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都很艱苦,給執行測量任務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尤其是在夏天,遭遇颱風是家常便飯,再加上所測量的海區環境惡劣,海況複雜,所以遇到危險情況也時有發生。

  2010年7月,“康森”颱風正面襲擊西沙群島,風力達到13級,當時463船剛好在西沙海域執行任務,馬上按照一級部署就位,期間也成功處置了險情。颱風從晚上9時到一直持續到第二天下午2時,才逐漸減弱,463船成功防抗了颱風,確保了船隻的航行安全。

  不打折扣落實訓練任務

  作為一名軍人,周燕玉認為,一個國家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要有強大的國防做後盾。

  他說,中國有299.7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麵積,要關心好、經營好、發展好,要維護好我們的海洋權益,而這一切的實現依賴於強軍夢的實現。“我的中國夢,就是一個海洋大國夢。我希望祖國早日實現偉大復興,老百姓能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軍隊能更強大、海軍能更強大。”

  作為艦艇上的一名營長,周燕玉說,為實現強軍夢,他將紮紮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不打折扣落實好每一項戰備、訓練、管理等任務,以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來抓好部隊的戰鬥力建設,確保達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要求。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洪奕宜

  通訊員 佔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