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身上會有黏液的原因

  類是體被骨鱗、以鰓呼吸、用鰭作為運動器官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佔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已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


    

  大部分的魚,身上都包裹著堅硬的鱗片,但也有少數魚,如黃鱔、鯰魚、泥鰍等,全身都佈滿黏糊糊的液體。這是因為,它們身上的鱗片已經退化,直接暴露在外的面板中,有不少特殊的黏液腺,能分泌出大量的黏液,形成一個黏液層。魚鱗對魚有保護作用,黏液也有相似的功能。它雖然不能阻擋硬物的撞擊,但可防止毒菌的侵襲,阻擋水中有害物質從面板進入體內。其實,黏液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一些。有了它的存在,魚的面板就可以不透水,這對維持魚體內滲透壓的恆定有好處。尤其是一些江河洄游的魚類,身上有了黏液,就能使它們適應水中鹽液濃度的變化, 還可以減少水的摩擦力,幫助魚遊得更快更省力。 由此看來, 黏液是魚生存不可缺少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