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散藥方介紹

  “逍遙散”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名方,脫胎於張仲景四逆散、當歸芍藥散之法,後人廣泛應用於內、婦、兒、男、五官各科病證。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逍遙散處方

  柴胡 15克;當歸 15克;白芍 15克;白朮 15克;茯苓 15克;生薑 15克;薄荷 6克;炙甘草 6克

  逍遙散方解

  逍遙散為肝鬱血虛,脾失健運之證而設。肝為藏血之髒,性喜條達而主疏洩,體陰用陽。若七情鬱結,肝失條達,或陰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體失養,皆可使肝氣橫逆,脅痛,寒熱,頭痛,目眩等證隨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虛運化無力之故。脾虛氣弱則統血無權,肝鬱血虛則疏洩不利,所以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此時疏肝解鬱,固然是當務之急,而養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廢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鬱,又有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尤其當歸之芳香可以行氣,味甘可以緩急,更是肝鬱血虛之要藥。白朮、茯苓健脾去溼,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雖為佐使之品,卻有襄贊之功。生薑燒過,溫胃和中之力益專,薄荷少許,助柴胡疏肝鬱而生之熱。如此配伍既補肝體,又助肝用,氣血兼顧,肝脾並治,立法全面,用藥周到,故為調和肝脾之名方。

  逍遙散來源流傳

  1.淵源於漢代:《傷寒論》載四逆散由炙甘草、炙枳實、柴胡、芍藥四味組成,用於氣鬱而致厥逆之證,體現了疏肝解鬱、調理氣機治法。《金匱要略》載當歸芍藥散,由當歸、芍藥、茯苓、白朮、澤瀉、川芎六味組成,主治婦人妊娠腹中痛及婦人腹中諸疾痛,有疏肝養血、健脾祛溼之效。兩方均為和解劑,皆有疏肝解鬱之功。

  2.成方於宋代: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始載逍遙散,其組成為四逆散易枳實,合當歸芍藥散去澤瀉、川芎,加薄荷、生薑組成,即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甘草、薄荷、生薑八味。主治肝鬱血虛所致兩脅作痛,寒熱往來,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而虛者,有疏肝解鬱、健脾和營之功。

  3.充實於明清:明代《審視瑤函》載柴胡參術湯,由柴胡、白朮、甘草、人蔘、川芎、當歸、熟地組成,主治怒傷元陰元陽導致的暴盲症。明代《壽世保元》載加味八珍湯,由黃芪、白朮、甘草、防風、熟地、川芎、白芍、人蔘、知母、當歸、山藥、益智仁、升麻、黃柏組成,主治婦人曾經小產,今有孕,預先培補為妙。清代《傅青主女科》載加減逍遙散,由茯苓、白芍、甘草、

  柴胡、茵陳、陳皮、梔子組成,主治婦人懷抱抑鬱、口乾舌燥、嘔吐吞酸而血

  下如崩者。又載宣鬱通經湯,由白芍、當歸、丹皮、山梔子、白芥子、柴胡、香附、鬱金、黃芩、甘草組成,主治婦人經水未來腹先痛。所舉諸方,均在逍遙散基本方基礎上化裁而來。

  4.發展於現代:由逍遙散化裁出了許多方劑,廣泛運用於臨床各科,多以柴胡、當歸、白芍、甘草為基礎藥,而靈活配伍。如歸芍丸***《婦科病中醫診療法》1959年版***在基礎藥上配伍川斷、杜仲、萸肉等以疏肝健脾、補腎利溼。截鬱合歡湯***《謙齋醫學講稿》1964年版***在基礎藥上配伍三七、合歡皮、柏子仁等以疏肝解鬱、養心安神。乳房脹痛方、乳房囊性增生方***《中醫治法與方劑》1985年版***在基礎藥上著重配伍香附、青皮、牡蠣、王不留行、連翹、花粉等以疏肝通絡、散結消腫。

  逍遙散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TheKAMPO,***1983;2:13***:實驗表明,逍遙散能增強硫賁妥鈉、戊巴比妥鈉等對小鼠的麻醉作用,延長其麻醉時間,增強麻醉效果,具有顯著的鎮靜作用;對戊四氮所致小鼠驚厥有明顯保護作用,能降低死亡率,減輕驚厥程度,具有一定的抗驚作用。醋酸扭體法實驗表明,本方能顯著減少小鼠扭體次數,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2.對性腺功能的影響TheKAMPO,***1983;12:13***:實驗表明,本方具有溫和的雌激素樣活性,此作用是通過卵巢實現的。

  3.保護肝臟作用《山西醫藥雜誌》,***1976;2:71***:實驗表明,本方能使血清谷丙轉氨酶活力下降,肝細胞變性壞死減輕,並可使肝細胞內糖元與核糖核酸含量趨於正常,方中以茯苓、當歸的作用最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