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

  太極拳具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被許多人認為是中國武術的一半。太極拳體現著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規範、審美觀念、價值取向、人生觀和宇宙觀等,太極拳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內修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養生和技擊有共同之內容。其共同之處就是要鬆著練。要用意不用力。而身法之要領和步法之要求在養生練法中並不是必須去處處契合的。即使按照要求去做,也是不需要有過深的要求。

  而技擊是要處處合乎規矩的才可以練出功夫來。譬如,拳譜裡說的大虛大實,也是老師所說的單輕單重的練法,這對下盤的要求很高,是一種相對養生的練法很苦的難度大的訓練。只有練出單輕單重的陰陽腿,瘦身不掛力,勁點都在腳底下才算是入了太極拳的門。而腳底下的勁還要能從下向上節節貫穿的走,最後形於手指,這種過程不許中間有掛力,發力的點,中間的全部都是一個很順溜的過渡傳遞才對。最終勁在手上體現出來。這個過程不許有單獨的,多餘的,零碎的動,勁起於腳,落於手。這既是一個和諧的動則俱動,靜則俱靜的過程,同時也是手腳合一的瞬間體現。這些是養生所不需要具備以及涉及的。

  養生但求體鬆,心靜,養神即可。而技擊也要包含這個部分。這就譬如一個獵豹捕獵的時候,要蓄其氣,凝其神,守其靜,然後才能見機見勢的雷霆一撲。拳法之道很多處都有仿生之學問。

  以上為養生與技擊異同之大概!
 

  陳式太極拳的健身與技擊

  陳氏太極拳不僅具有健身作用而且具有很強的技擊作用。練好陳氏太極拳必須把健身運動和技擊運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保證陳氏太極拳的古老本色。

  眾所周知,陳氏太極拳起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由陳王庭所創;他巧妙地將中醫經絡學說和導引、吐納及技擊結合起來創編成了剛柔相濟、不丟不頂、老少皆宜的太極拳。 創拳之始在明末清初,目的在於強身自衛,抵禦外侵,故太極拳有強烈的技擊效能;由於它結合了中醫導引吐納等中國古代傳統醫學,因此也具有明顯的健身作用。

  幾百年以來,陳氏太極拳的健身作用和技擊效能無不被歷史實踐所證明。例如:已故陳氏太極拳名家陳鑫、陳長興、陳照丕、王廷選等名家好手,他們不但身體強健,壽命在八十歲以上,而且,都堪稱當世技擊名家。 整套太極拳運動,要求主宰於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腰為腎之府,又為帶脈所繞之處腰脊運動帶動身形,使中氣行於手指,達於四梢,復歸丹田。長期鍛鍊可使腎氣旺盛,帶脈充盈,陰陽調和,減少腎疾病的發生。 整套太極拳運動要求尾閭中正,上下相隨,達到此項要求,就會使身體上下相應,百會穴,長強穴相互灌注,有利於督脈經氣暢通。百會、長強乃督脈之要穴,氣通此穴後,便能開提中氣,增強韌帶及擴約肌功能,起到對脫肛、子宮下垂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由此可見太極拳運動的各項要求無不對健身防病有著積極的意義。那麼,在健身的同時,它的技擊作用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我們同樣列舉以上例子。 太極拳的主宰於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在技擊上,化勁,發力無不以腰為先,腰到身到打人如拔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丹田內轉,頂勁領起,發人於無形之時,練到高階階段,更以“腰活似車輪,發勁如放箭”,“鬆活彈抖”,“有挨著何處何處擊之妙”。 太極拳的尾閭中正,上下相隨在技擊上更是突出。拳論上講,尾閭中正,上下相隨人難侵,即講此要求。先人陳長興有“牌位大王”之美名,皆由於此要求做得好而得。 由此可見,太極拳的技擊作在運動中是顯而易見的。

  那麼,它的健身作用和技擊作用究竟怎樣相結合呢? 例如:練陳氏太極拳的掩手肱拳一式。老年人在練習時可以不發力,按照要求,轉腰懸胯,立身中正,走內纏絲勁,即可勁達拳面,既可以起到健身的效果,又可以領略技擊實用的風采。因為在內纏絲勁達拳面的同時,即是點位成功之時。年輕人練習可以立身中正,轉腰懸胯,走內纏絲勁,力由脊發,更有助於健身與技擊的統一。如果老年人在練習時,只是轉腰懸胯,沒有內纏絲勁達拳面,那就背離了太極拳運動的特點要求,因為轉腰懸胯是配合內纏絲勁路的執行的,做到了轉腰懸胯而沒有在胳膊上,手上也走內纏絲勁配合是不能起到健身作用的,更不能有技擊作用。

  綜上所述,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是相輔相成的;把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更有效起到強健身體的作用健身是目的,技擊是健身的保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練好太極拳。掌握健身和技擊的統一,對老年人,年輕人練習太極拳健身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