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筆墨博物館簡介
上海筆墨博物館是以中國毛筆和墨及文房四寶為陳列、收藏、研究物件的專業主題博物館,以上海著名的老字號"周虎臣"、"曹素功"的歷史發展和傳世遺存為主線,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上海筆墨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上海筆墨博物館是以中國毛筆和墨及文房四寶為陳列、收藏、研究物件的專業主題博物館,以上海著名的老字號"周虎臣"、"曹素功"的歷史發展和傳世遺存為主線,探究上海以至全國文房四寶發展的軌跡,展示中國文房四寶的傳統技藝和文化。筆墨博物館採用了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多媒體、視訊和音訊裝置的利用與藏品陳列相結合,拓展了展示空間。在展示明清、民國及建國後各個時代的墨模和墨品的展區內,這裡的許多墨品字畫都是由著名書畫家、文人雅士繪製、設計和創作,如康熙的《耕織圖》、錢慧安的《提樑墨》、任伯年的《名花十二客》、王一亭的《良金美玉》、吳昌碩的《寒香》、郭沫若的《光彩陸離》等。
墨本身也是千姿百態,最為吸引眼球的則是一組“御園圓墨”,畫面取材頤和園景色,材料則是高階礦物顏料,純天然的硃砂、石綠、石青、雄精等,每一塊墨的色彩都特別純正,完全不摻雜一點化學原料,所以特別珍貴,二套墨價值上百萬元。
在筆墨博物館中還展示了上海近代海派書畫大師們的用筆,比如吳昌碩、趙之謙、沈尹默、張大千、吳湖帆、潘天壽等。每位書畫家手中的筆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李可染的兩支狼毫筆,就分別叫做“師牛堂”、“落木草堂”。眾多名家用筆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魯迅的“金不換”,據介紹這是魯迅用筆中唯一一支買去尚未來得及用的毛筆。此外,有兩支毛筆格外顯眼,它的毫毛長達10釐米,稱得上筆中之王。是由八十多歲的李可染生花了70年的時間,從千萬根正冬北狼尾毛中挑出了足以做成兩支毛筆的特長毫毛,正所謂“千萬毛中揀一毫”。
上海筆墨博物館展出活動
迎世博傳世藏墨精品展
迎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行,展示上海城市文化建設成果,由上海新世界旅遊紀念品有限公司、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有限公司、上海筆墨博物館聯合舉辦“迎世博傳世藏墨精品展”,近期在福州路429號上海筆墨博物館拉開帷幕。這次展出的傳世藏品有70多個品種,其中有御墨、集錦墨、定版墨、紀念墨,書畫墨幾大類,最多一套為48笏。墨的重量每笏最大500克,最小隻有8克,洋洋大觀。
本次藏品有的是首次公開展出,如傳世御墨《耕織圖》,全套共四十八笏,雕刻精美、造型古樸,構成書、詩、畫、墨四絕。墨正面的“耕織圖”形象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糧食、絲綢生產的過程。墨另一面是康熙皇帝為每一幅畫所作的詩句,書法端凝秀媚,墨品為研究我國古代農業的珍貴資料。
集錦墨《齊雲山圖》一套十六笏,於清代嘉慶年間由曹素功六世孫堯千氏邀請書畫名家、雕刻家創制而成。該圖共標有七十九處著名風景點,幾乎囊括了齊雲山全景,其工藝精湛、雕刻細微,流傳至今。
展品中的《黃山廿雙峰》一套二十笏集錦墨,墨品正反面皆作畫,實屬少見,該墨與清代曹素功進貢康熙帝的《黃山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曹素功製作紀念墨始於清末民初,具有時代特徵,展品中有經學大師段玉裁紀念墨,一套二笏,一笏墨名“段玉裁”三字由舒同所書、段玉裁人物畫像由範曾所繪;另一笏的題詞由顧廷龍所書。墨品製作精美、人物栩栩如生,蘊含社會、歷史、人文價值。
舉辦《曾熙翰墨文獻展》
曾熙***1861-1930***是清末民初傑出的教育家、海派書畫界領軍人物之一。譜名昭銜,榜名榮甲,字子緝,號嗣元***士元***,又號俟園,晚號農髯。齋名:永建齋、遊天戲海樓***室***、心太平庵。早年,隨衡陽船山書院院長鄧輔綸學詩文。清光緒癸卯***1903***恩科進士,官至兵部主事;湖南諮議局副議長兼教育會長。先後主講石鼓、漢壽、龍池等書院,並創辦湖南南路優級師範學堂,兼任湖南高等學堂***湖南大學前身***監督和船山國學院院長。
先生在家鄉辦學育人尤久,桃李滿三江。1915年秋至海上, 鬻書畫,兼授門徒以自給。創辦衡陽書畫學社,門下俊彥薈萃,社員有:張善子、張大千、張君綬、馬企周、江一平、江百平、江萬平、姚雲江、陸淵雷、馬宗霍、朱大可、許冠群、李復、倪壽川、顧蓮村、汪祖佑、李肖白、康和聲、劉俊英、向大延等數十人。一九三零年曾熙病逝,張大千護柩還鄉,在墓旁築廬,守孝竟一月之久,以後又四度到墓前拜祭。張大千晚年在摩耶精舍與友人述及曾師時,每每哽咽,雲:“師恩如海,受益最深,難以厚報……”師生情誼,傳為藝壇佳話。
曾熙生前與上海各大筆莊,交往密切,友情深厚。今年八月,適逢曾熙八十週年忌辰,本館特舉辦《曾熙翰墨文獻展》,透過展覽的形式,走近曾熙的世界,讓觀眾有機會了解這段被忽略的歷史。此次展覽的展品,由曾熙後裔曾慶壬、曾迎三先生,上海歷史博物館王毅先生,老周虎臣筆莊等提供。
看了上海筆墨博物館的人還看了:
1.上海博物館導遊詞
2.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3.上海博物館的最佳旅遊季節
4.2017上海免費旅遊景點大全
5.2017年上海免費的景點
6.參觀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