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我的夢心得3篇

  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和人民夢的統一,歸根結底是人民夢,而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一切為了群眾是群眾路線的思想根源,群眾路線是黨實現中國夢的思想路線。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中國夢我的夢心得,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中國夢我的夢心得範文1:

  在賣火柴小女孩眼裡,夢想是飄香的烤鵝,是奶奶溫暖的雙臂。在鄧亞萍眼裡,夢想是堅持心中永不服輸的信念,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裡,夢想是“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夢想是不停地突破和探索,是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創造。在“千手觀音”邰麗華的眼裡,夢想是聾人可以“聽”得到、盲人可以“看”得到、肢殘朋友可以“行走”,夢想是從不言棄、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柱。

  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很多不同的夢想。雖然夢想不同,但追求夢想的信念,從沒有改變!這麼多的夢想,並不用全部都實現,只要實現一個就足夠。當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失敗時,不必傷心,就像楊孟衡說的那樣“用行動去療傷”!要相信,只要堅持,總會成功的。夢想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並且堅持每一個腳印,直到成功。有句古話叫做“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的確如此!我們承載著祖國的未來,所以從現在起,我們必須至少有一個夢想,並且要為夢想的實現而奮鬥!

  物質日漸富足,國力持續提升,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走完,“我的夢?中國夢”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自由與開放,也更多閃爍出精神需求的光芒。正如《開學第一課》講述的那樣,今天的夢想不一定都是巨集大敘事,袁隆平“幹到九十歲,種出畝產一千公斤雜交水稻”是夢想,高原上的藏族小女孩喜歡跳舞、以後想當個舞蹈老師也是夢想。夢想也不一定都那麼自我、那麼“本土”、那麼物質,創造財富是夢想,用手中的財富回饋全世界、影響全世界也是夢想。也許,現在“我的夢”中還有一些迷惘,“中國夢”中也還有太多需要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地方,但每個夢想都值得尊重,並應該獲得被平等放飛的機會。

  夢想是有力量的,它是人生前行的動力之源;高遠的夢想可以激發一個人生命中所有的潛能。上帝沒有給我們翅膀,卻給了我們一顆會飛的心,一個會夢想的大腦。於是讓我們大家都擁有一雙“隱形的翅膀”。

  還記得《開學第一課》中,要做有愛心的舞蹈老師的完瑪草,想要把太極推向世界的李連杰,花樣滑冰冠軍龐清、修建,“我再試一次!”的馬雲,以及失去雙臂的殘疾人楊孟衡、劉偉和試飛英雄李中華……這些都還歷歷在目。不只是感動與震撼,更多的是理解與領悟。

  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中國夢”,就好像每個人都可以仰望星空,星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照亮更加豐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燦爛的中國。

  中國夢我的夢心得範文2:

  夢想是一縷星光,它指引走向成功的未來。每個人都有夢想,也許夢想會因為時間而改變,但它總是美好的。夢想有的是可以實現的,有的也許不會實現,但我們都要勇於去追求夢想,為夢想而奮鬥。

  有的人夢想成為醫生,救死扶傷;有的人夢想成為音樂家,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裡;還有的人夢想考上清華大學,為家裡增光添彩……而我卻想成為一名老師,教人知識,促人成長。

  每當我看見老師在上課前,都可以受到同學們的鞠躬問好,我就感覺教師是多麼令人尊敬而又崇高的職業呀!當老師把我從幼稚的童年教到我六年級的今天,我知道老師有多麼偉大!當老師臉上掛滿了笑容,而這笑容來自於學生的進步,我感到老師是多麼快樂、幸福!

  其實,不光是每個人有夢想,連國家、民族、世界也是有著不同的夢想。中國人民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就是使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就是讓我們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知道,只要經過不懈地努力奮鬥,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勞、勇氣、創意和決心走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和階級或者是他人的援助。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桃李滿天下的老師,中國人得夢想是國家富強與復興。《少年中國說》中有這樣一段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家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我們少年要為祖國偉大的夢想,更加輝煌的明天,作出貢獻,增光添彩。

  中國夢我的夢心得範文3:

  聽,學校的大隊部又在播報中午“光碟”的同學了。這是我們學校積極響應主席遏制“舌尖上的浪費”的一個縮影。

  以前,學校的泔水桶裡,每天都能看到許多的剩菜剩飯,一桶又一桶,最終是一車又一車被送往外面處理。我曾親自做過一次班裡的吃飯情況調查。不調查不知道,一調查嚇一跳,居然有大半個班的同學每天都沒做到光碟,每餐像蜻蜓點水吃一點點,剩下的便是全部倒掉。或許是學校的菜餚不合他們的胃口,但他們肯定不知道中國還有1億多貧困人口,還有幾千萬城市低保人口以及為數眾多的吃不飽人口。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家住上了好房,開上了轎車,社會的節約意識卻淡化了,出現了很多歪風陋習,逢年過節必定是大餐滿桌,浪費之風盛行。想必我們都會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艱辛苦。”一首朗朗上口的《憫農》詩,“脫口而出”的同時卻忘記了言簡意賅的背後蘊藏著深意。

  自古以來,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有晏嬰簡化喪儀,“一錢太守”劉寵,今有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的毛澤東主席,更有一雙襪子打滿大大小小補丁的雷鋒同志。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我們理應繼承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從身邊做起,從每一餐的“光碟”做起。現在,我們一家每次下館子吃飯,要是吃不完,我都會要求媽媽打包回家。

  節約是一個夢,一個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