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研組工作心得體會
參加了語文教研組的這次活動,我學會了許多的教育教學方法,對小學語文高、中、低年段教學理念有了一定的認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解讀這個核心理念呢?我認為:一是我們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二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得到充分的張揚。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正確處理“主導”和“主體”的關係,使教師的“導”落在關鍵上和點子上,成為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發展的方向和途徑,全身心地投身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大兵團作戰”,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大面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激發學習興趣,誘導學生主動參與。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也是學好語文的先導。學生的興趣離不開教師精心誘導和激發。因此,教師要把準學生的心理脈搏,點燃火花,想方設法增強他們學習的“心理優勢”。
1、再現情境誘趣。
心理學研究說明:新異的刺激物能引起學生的興奮和興趣。因此,教師要從教材內容出發,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創設情境,努力實現教學方式的多變性,做到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一個互動互助的勢態,構建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平臺,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興趣。
2、感情朗讀生趣。
感情朗讀是最高檔次的朗讀訓練。那介入角色的朗讀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但陶冶了學生思想情操,而且使學生生趣添樂,培養學生的語感。
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全程參與。
崔巒同志說,在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目標中,我們看重的不僅是教學的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和形成及應用的全過程,實現過程和結論的最佳結合。使學生在自始至終的參與中有所“體驗”,有所“發表”。引導他們總結學習規律,在學會中悟法,在會學中用法,自己去獵取知識,不斷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逐步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社會綜合實踐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實踐表明:學習方法的總結,知識的坡度和跨度比較大,學生的回答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甚至是一點半星的。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總結和歸納,不斷增加其智慧含量,逐步形成規律性的東西。這樣總結出來的方法才有遷移性和指導性。
三、精心設計提問和課堂練習,啟導學生全員參與。
課堂提問要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用學生的思維,著眼於全體學生,多為中下生著想。一般要體現下面的特性:***1***目標性——提問要圍繞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努力使提問真正成為達標的階梯;
***2***層次性——為了照顧中下生,提問要從教學目標所設計的大問題中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使小問題成為大問題的鋪墊;***3***漸進性——提問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可思考可接受,圍繞目標逐步推進,分步到位;***4***靈活性——教師的提問若中下生接受不了,這要以學生的學出發,及時地、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提問,順學而導。
心理學家認為: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或主觀內部狀態的對立統一,構成兒童思維發展的內部矛盾,形成思維發展的動力。課堂提問應當符合這種需要,不斷滿足每一層次學生新的需求。
課堂練習的設計在體現知識變為能力的基礎上要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好中差,啟導學生全員參與,讓每一個層次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存在的,中下生越多,差異性就越大。作為一個教師,要承認差異,多想辦法,因材施教,分步到位,喚起中下生的良知,激發他們的內驅力,就能使他們從厭學—好學—勤學—優學,逐步跟上隊,獲得大面積提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篇2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解讀這個核心理念呢?我認為:一是我們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二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空間得到充分的張揚。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正確處理“主導”和“主體”的關係,使教師的“導”落在關鍵上和點子上,成為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發展的方向和途徑,全身心地投身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大兵團作戰”,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大面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激發學習興趣,誘導學生主動參與。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也是學好語文的先導。學生的興趣離不開教師精心誘導和激發。因此,教師要把準學生的心理脈搏,點燃火花,想方設法增強他們學習的“心理優勢”。
1、再現情境誘趣。
心理學研究說明:新異的刺激物能引起學生的興奮和興趣。因此,教師要從教材內容出發,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創設情境,努力實現教學方式的多變性,做到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一個互動互助的勢態,構建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平臺,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興趣。
2、感情朗讀生趣。
感情朗讀是最高檔次的朗讀訓練。那介入角色的朗讀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但陶冶了學生思想情操,而且使學生生趣添樂,培養學生的語感。
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全程參與。
崔巒同志說,在過程與方法這一維度目標中,我們看重的不僅是教學的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和形成及應用的全過程,實現過程和結論的最佳結合。使學生在自始至終的參與中有所“體驗”,有所“發表”。引導他們總結學習規律,在學會中悟法,在會學中用法,自己去獵取知識,不斷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逐步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社會綜合實踐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實踐表明:學習方法的總結,知識的坡度和跨度比較大,學生的回答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甚至是一點半星的。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總結和歸納,不斷增加其智慧含量,逐步形成規律性的東西。這樣總結出來的方法才有遷移性和指導性。
三、精心設計提問和課堂練習,啟導學生全員參與。
課堂提問要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用學生的思維,著眼於全體學生,多為中下生著想。一般要體現下面的特性:***1***目標性——提問要圍繞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努力使提問真正成為達標的階梯;
***2***層次性——為了照顧中下生,提問要從教學目標所設計的大問題中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使小問題成為大問題的鋪墊;***3***漸進性——提問要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可思考可接受,圍繞目標逐步推進,分步到位;***4***靈活性——教師的提問若中下生接受不了,這要以學生的學出發,及時地、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提問,順學而導。
心理學家認為: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或主觀內部狀態的對立統一,構成兒童思維發展的內部矛盾,形成思維發展的動力。課堂提問應當符合這種需要,不斷滿足每一層次學生新的需求。
課堂練習的設計在體現知識變為能力的基礎上要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好中差,啟導學生全員參與,讓每一個層次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存在的,中下生越多,差異性就越大。作為一個教師,要承認差異,多想辦法,因材施教,分步到位,喚起中下生的良知,激發他們的內驅力,就能使他們從厭學—好學—勤學—優學,逐步跟上隊,獲得大面積提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篇3
我校語文教研組於20xx年10月份舉行了第一輪聽評課活動,參加了教研組的這次活動,我學會了許多的教育教學方法,對小學語文高、中、低年段教學理念有了一定的認識。語文組教研聽課活動,能夠領略到別的教師課堂上的精彩教學,對於自身的教學起到了取長補短的作用。開展語文教師優秀備課展示,讓我得到了展示的平臺,得到了相互學習的機會。
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使學生有所發現、學有所得,培養他們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教師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我們教師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願學,樂學,越學越愛學。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的主導作用絕對不應該因為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而削弱。我們教師要儘可能多地尊重學生,儘可能多地要求學生。
一方面教師要實行教學民主,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夥伴的權利;一方面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其重點,一是提供互動式的學習平臺,也就是創造氛圍、空間,提供學習、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時時、人人都有提問、發表、交流、展示的機會。二是精心組織學習活動,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漸提高語文素養,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今後,我要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理論聯絡實際,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