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好的教育孩子的書籍推薦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想要正確教育孩子,父母應該瞭解一些教育觀念以及學習一些科學的育兒知識,家長不妨看看相關的育兒書籍。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兒童教育暢銷書: 《父與子全集》

  《父與子》是德國幽默大師埃*奧*卜勞恩的不朽傑作,它譽滿天下、風靡全球。父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不能缺失的角色。父親的教養不僅帶給孩子更多的幫助,也給自己和家庭帶來幸福和快樂。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卜勞恩筆下的父親一樣,滿懷一顆愛的種子,在與兒子建造的愛的天堂享受其樂呢?一幅幅小而精湛的畫面裡跳躍著的是智慧的光芒,簡單線條裡流淌出的是純真的父子之情與融融天倫之樂。

  《父與子全集》的文字根據漫畫而編,全書採用中英對照的方式,力求原汁原味、妙趣橫生地表達父子間的親情與淳樸的天性,讓讀者既能更好的理解漫畫的幽默,又能學好英文。雖然父與子生活在漫中,卻活在大家心中——平凡簡單、無憂、快樂,你在簡單的線條裡看到是將是一個理想的爸爸,在無奈與爆笑之餘看到的將是一個可愛的小天使,翻開《父與子》,讓我們感受幽默、感受親情、感受愛吧!

  經典兒童教育著作: 《愛彌兒》

  《愛彌兒》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的一部經典兒童教育著作。本書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可以說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應該閱讀的書。

  教你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的書籍

  做一個好母親: 《西爾斯橙色親子課程》

  全球最受歡迎的育兒經典《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作者西爾斯夫婦寫給中國媽媽的一封信:如何做一個自信又有安全感的媽媽。

  《西爾斯橙色親子課》是西爾斯夫婦根據自己養育第四個孩子海登的經歷寫成的,海登是典型的高需求寶寶,她易哭鬧,愛挑剔,需要父母一刻不離的照顧,所以也需要高度親密撫育,西爾斯夫婦的核心育兒觀——“親密育兒法”也是從海登這樣的孩子身上學來的。

  高需求孩子雖然讓人惱火,但也能帶給我們很多驚喜:一個非常善於生氣、喜歡爭論的孩子,也非常善於愛;一個情感充沛、內心敏感的孩子,更容易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絡,也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自信和安全感。在某種程度上,所有的孩子都是高需求的,都需要我們更加親密的撫養。

  深入瞭解孩子:《小王子》

  《小王子》是一部充滿詩意而又溫馨的美麗童話,先後被翻譯成100多種語言,全球銷量僅次於《聖經》。這是本百看不厭的書,但是不見的每個人第一次都能看出深意。在這本書了裡,從兒童的視角用孩子式的眼光看成人的世界,每個父母都能從這本書裡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它伴隨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長,引發一代又一代成人的感悟。

  與孩子有效溝通:《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它給了你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指引你切身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通過一系列實用有效的方法,幫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個能夠快樂交流的平臺,使孩子變得不同尋常地願意與父母配合。掌握了“如何說?”“怎麼聽?”的技巧,就能開啟孩子的心靈世界,與孩子達成美妙的交流溝通,讓孩子在您的引導下身心健康發展。

  引導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的書籍

  正確教育孩子: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書中認為,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正是父母心中的這些怕與愛,讓家庭教育陷入誤區。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子女,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再如,大多數父母一門心思地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根據幾十年的心理輔導以及教育子女的經驗,作者指出,要解決女子的問題,得先解決父母的問題——後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書中所言:“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瞭解兒童成長的規律: “陽光家長”系列叢書

  “陽光家長”系列叢書***套裝共二冊******《陪寶貝上小學,走好每一步》,《孩子讀小學,這樣幫才有用》。金牌一線老師用26年親身經歷寫就的培優計劃書,近百場教育分享會,數十萬媽媽口碑相傳,30萬家庭從中受益!20多位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聯名舉薦,著名教育家王鋼、暢銷書作家東子 寫序推薦!

  “陽光家長”系列叢書是頂級一線老師根據中國應試教育的實際情況,為小學生家長量身打造的培優計劃書。作者用小學老師和媽媽的雙重身份剖析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將教育的“度”原原本本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何時跟緊不放,何時做個“懶媽媽”;哪些錯誤要嚴厲批評及時糾正,哪些彎路可以讓孩子走一走,吃一塹長一智——教育的時機、方式遠比教育實施的長度和力度更管用,讓更多的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