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結婚儀式

  以“敬神崇祖”為宗教文化的基礎的日本社會的傳統婚禮直到目前還是以神前婚禮為主,那麼,是怎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日本也經歷了從群婚到對偶婚的過程,隨著對偶婚的鞏固、發展逐步形成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招婿婚制。招婿婚制是日本奴隸社會的主要婚姻形態,在日本社會流行達一千多年。直到近代,某些鄉村中仍然保留著這種婚姻習慣。

  所謂招婿婚,即男到女家落戶,男子認岳父母為父母,中國稱之為入贅。在中國有女無男的人家把女婿招進門當兒子看待,以接續家族的香火,繼承家族的產業,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補救辦法,並不是普遍的婚姻形態。而日本的招婿婚則是一種普遍的婚姻形態,持續了相當長時間。 在招婿婚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日本最早的婚禮。這種婚禮的過程極為簡單:先是男女相愛,而後女子徵求母親的意見。母親點頭答應後,每天太陽落山後男子就可以來女子家與其共度良宵,但次日太陽升起之前男子必須離去。如此反覆,到第三天夜裡家族舉行共食"三日餅"的儀式正式承認他們的婚姻關係,並告知其他家族成員。 "三日餅"儀式剛開始時是在帷幕的遮擋下,由男女二人獨自進行。當儀式進行到高潮的時候,有人將"壁代"***帷幕***拉開,讓新郎新娘在眾多親友面前亮相,叫做"露見"。

  後來發展成為現代的"披露宴"***婚宴***。舉行儀式的時候,男女雙方一起坐在臥具上先喝交杯酒,然後女方的母親把帶有美麗花紋的餅***用糯米制作的年糕***端到女房,請女兒與神祕同居的男子共同分食,這種餅就叫做"三日餅"。從此以後該男子就成為自己家族的成員,可以公開地出入女家的門。 後來這種婚禮的形式又有了新的發展,即在舉行"三日餅"儀式之前增加了"新枕',妁儀式。"新枕"的儀式首先是求婚,即女方的父親代替女兒向男方求婚。求婚者雖然不是當事者本人,但代表的還是當事人自己的願望。求婚不是以直接公開的方式進行,而是通過暗示或中間人來表達,這也是現代"媒人"的起源。雙方相互交換婚書後,男方家送兒子到女家成親,一般都是在夜間進行。

  而女方家要派年輕人提著燈籠迎接新郎,並點燃新房中的松明,連續燃燒三天,"新枕"儀式便告結束。接下來就是舉行"三日餅"儀式。"三日餅"儀式流行的時間很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某些鄉村的婚禮中還能看到這樣的儀式。14世紀末,室町幕府建立前後,男婚女嫁的媒妁婚成為武士階級的主要婚姻形式。到了l7世紀德川幕府建立,嫁娶婚在全國普及開來。婚姻制度的變化使得婚禮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江戶時代媒人根據男女雙方的家庭條件等情況進行介紹和撮合,只要雙方父母談妥,男子便要將對方娶過門。即便雙方當事人對對方感到不滿意也不能拒絕這門婚事。 明治時期情況有所改善,相親可以在劇場、音樂廳或飯店餐館裡進行,雙方當事者可以互相交談以達到互相瞭解的目的。可那時婚姻仍被視為兩個家族之間的事,男女青年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隨便選擇配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日本國內民主思想的傳播,男女才可以自由戀愛或是在相親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再決定是否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