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老師的教育反思

  教學反思就是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物件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物件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下面,小編在這給大家帶來,歡迎大家借鑑參考!

  ***1***:

  繪畫活動要不要“示範”,是幼教中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前些日子在聽隨堂課,藝術活動“搞笑的圓”引發了對此問題的思考。“搞笑的圓”是讓幼兒對圓進行想象添畫。匯入活動中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有的說圓是泡泡,有的說是蓋子,有的說是西瓜,有的說是太陽……圓能夠變成小豬、小雞、太陽、花……孩子們想得很多。在孩子想象的過程中,老師讓兩個孩子進行了一個想象的“示範”畫,一個孩子把圓添畫成西瓜,另一個孩子把圓添畫成小雞。由於孩子的經驗問題,“示範”小雞時出現了一隻小雞兩張嘴的現象。接下來在幼兒的添畫中,發現了幾乎每個孩子都畫了西瓜,也有不少的孩子畫了小雞,而且翻版了兩張嘴的小雞呢。

  我想,假如這天的活動不讓孩子來“示範”畫西瓜,那麼會不會每個孩子的作品都出現西瓜呢?假如老師能利用兩張嘴的小雞“示範畫”,引導孩子明白正面小雞的眼、嘴的畫法及側面小雞的眼、嘴的畫法,孩子的作品中也許就不會再出現兩張嘴的小雞了。孩子們個個畫西瓜,說明了示範確實存在著框住孩子思維的現象,孩子們照畫兩張嘴的小雞,說明了示範是孩子積累作畫技能技巧的有效途徑。那美術活動到底要不要“示範”呢?

  從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方面來說,儘量不要示範作畫,透過欣賞等其他途徑來讓幼兒感受,以期盼不出現統一模式的幼兒作品。從積累繪畫技能方面來說,必須的示範畫是要的,美術是需要必須的技能技巧的,這是孩子創新作畫的基礎,只有肚中有“貨”,才能創新。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個人認為,簡單的就不要示範。示範是要讓孩子學新的技能,要與創新相結合,示範是為了讓孩子明白如何下手,如何創新。

  不知大家怎樣認為呢?

  ***2***:

  組織小班主角遊戲時,我在“娃娃家”投放了各式各樣的玩具,有煤氣灶、鍋、鏟、杯子、碗、盤子、衣服、梳子、電吹風、剪刀、衣架、洗衣機、熱水器等。遊戲前,我特地向孩子們提出要求:“要愛惜玩具,不爭搶,玩後要把玩具放回原處。”孩子們都響亮地回答:“明白了。”但是,遊戲還沒開始,孩子們就亂了套了,琳琳和娜娜像拉大鋸似的搶著鍋子,娜娜說:“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琳琳說:“我是媽媽,我才能煮飯。”琛琛哭著跑過來:“老師,明明搶我的手機,不讓我當爸爸。”明明爭辯著:“他是弟弟,我才是爸爸,弟弟不能全手機。”琪琪和詩詩為搶電吹風也吵了起來……遊戲無法進行下去了。

  我準備了那麼多的玩具材料,目的是激發幼兒對遊戲的興趣,促進遊戲的發展,但結果是幼兒對玩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遊戲卻無法開展下去。問題正是出在我沒有充分思考小班幼兒的遊戲特點。小班幼兒模仿和從眾心理強,看到同伴玩什麼也要跟著玩什麼,所以會出現爭搶主角、爭搶玩具的現象。可見只投放種類多樣,但數量只有一套的玩具是無法使遊戲順利開展的。

  有了前車之鑑,在接下來的遊戲中,我在每個“娃娃家”投放了兩套及以上的玩具。孩子手頭都有玩具了,爭搶現象確實少了很多。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只見每個“娃娃家”的桌子上都堆滿了碗、盤子、勺子等,地上也放著菜籃子、洗菜盆等。峰峰從菜籃裡拿了一個蘿蔔,望著滿桌子的東西不明白往哪兒放,最後乾脆掀開鍋蓋把蘿蔔放在鍋裡;寧寧拿起所有瓶瓶罐罐全往鍋裡扔……又亂了套了。

  投放數量充足、種類多樣的玩具減少了爭執和衝突,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究其原因還是我對小班幼兒缺乏全面、深入的瞭解。小班幼兒生活經驗有限,遊戲資料相對單純,因而玩具多了反而影響遊戲的開展,而只能停留在簡單的玩具操作上。,那麼,如何科學地為小班的主角遊戲投放玩具材料呢經過幾次嘗試,我逐漸明白:同一主題的材料應多套,但種類數量不能過多,應根據階段分層次投放玩具。遊戲初期的玩具種類一般以四五種為宜,相同材料以兩套為宜。隨著遊戲開展的需要和孩子經驗的豐富,可逐步增加玩具的種類和數量,以推進遊戲情節的發展,豐富遊戲資料。

  ***3***:

  別小看了孩子數學活動時,幼兒在進行操作練習――採蘑菇。說“採蘑菇”,其實也就是要求幼兒把書上的不乾膠蘑菇撕下來,然後再按小兔籃子上的數字進行貼上。幼兒在操作的時候,需要先把書翻到中縫,撕下不乾膠蘑菇,然後再翻到書的前頁貼上,操作時,幼兒需要來回翻書,這樣不僅僅操作速度慢而且顯得個性麻煩。

  該教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簡便易行的方法呢我正在想著。突然,眼前一亮,我看見詩函小朋友把“蘑菇”撕下後,全部貼在她的五個小手指上,然後再翻到書的前頁一個一個貼起來。咦,這樣還真省事多了。我向小朋友介紹了詩函的方法,並鼓勵他們也能夠想出別的又快又好的方法。這樣可好了,幼兒想出了很多方法,他們做起練習來省事多了,速度自然也加快了。

  孩子們的舉動,又讓我想起不久前發生的一件事情。班上新添置了一種軟塑料玩具,這種玩具能拼插出許多玩具,我想我不出示拼插示範圖,看孩子們能拼插出多少種。說真的,當時我還以為孩子們沒有我的示範指導,根本就不會拼插出什麼,所以,當我眼前出現一件件造型別致的手提包、彩鏈、頭飾等作品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興奮地把孩子們的作品展示出來,並鼓勵他們想出更多更好的玩的方法。這樣一來,孩子們玩得更投入了,普通的軟塑料玩具因為有了孩子的創造和想象而變得格外生動、搞笑。

  其實,很多的時候,我們會經常應對幼兒獨特的、有創意的想法,只是常常不經意間就被我們忽略了。細想起來,在他們大膽、童真、稚氣的想法背後,又會有多少智慧的火花呢身為教師的我們,千萬不能小看了孩子,而是要善於在孩子的一舉一動中發現他們富於創造性的想法,並適時地給予用心有效的評價和支援;此外,教師還要給孩子帶給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條件,發揮同伴群體的相互模仿、激勵作用,促進幼兒群體共同發展。

  ***4***:

  小班幼兒生活經驗還不豐富,參與活動時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遊戲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形式,貼合小班幼兒好奇、好模仿、好動的特點;兒歌、歌曲《小老鼠上燈臺》篇幅短小,精煉,容易被幼兒所理解,針對這些特點,我設計了這一音樂遊戲活動。透過幼兒自身的參與、表演,感受與同伴、老師一齊玩的快樂。

  小班幼兒意志還比較薄弱,如果活動過程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並使他們產生用心的情感體驗,很難說服和強制他們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因此,我採用遊戲化的方法創設教學情景,貫穿活動的整個過程。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三:一能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二隨音樂節奏做小老鼠爬上燈臺、滾下來和躲進洞的動作。三體驗與同伴一齊遊戲的快樂。能夠說本次活動目標的定位貼合了《綱要》藝術領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則。同時也貼合小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從活動狀況來看,孩子們都能到達目標要求。

  “小老鼠上燈臺”這個活動中,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活動環節。A:激發興趣。透過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來引出主題,激發幼兒的興趣。孩子們的注意力很快的被我吸引過來了。B:學念兒歌、學唱歌曲。透過播放flash讓孩子更加形象的感受兒歌、歌曲的節奏。動畫的出現使孩子們的興趣更濃了,他們很自然的跟著flash有節奏地學念兒歌,學唱歌曲,他們快樂的學著。當我要求孩子們跟著鋼琴學唱歌曲時,有幾個孩子大膽地提出讓我再開啟flash,他們更加喜歡跟著動畫來學唱。從那裡我們能夠看出孩子們對動畫的喜歡程度。彈了一遍鋼琴後,我滿足他們的要求,再次播放flash。在這過程中孩子們都能用自然的聲音來演唱這首歌曲。C:引導幼兒學做動作。在這一過程中我激發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與老師的距離,教師一句親切的呼喚:“鼠寶寶們!我們一齊來學做動作吧……”把幼兒帶入了寬鬆和諧的氣氛中去,幼兒很快進入主角。這一環節的展開,幼兒和老師都起到了熱身的效果。為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我引導幼兒討論用怎樣的動作來表現“小老鼠爬上燈臺偷油吃、當聽到小貓叫聲嚇壞了和趕快躲到洞裡”的情形。我採用了讓個別幼兒上來做一做,群眾跟著學一學,來完成目標。孩子們想出了各種肢體動作來表

  現歌曲資料。他們想到了把身邊的小椅子當作燈臺,爬上去做偷油吃的動作,聽到貓叫做滾的動作,在這時候孩子們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D:幼兒大膽跟老師一齊遊戲。在遊戲中讓幼兒扮演小老鼠,在邊唱邊做中,反覆的感受音樂旋律和歌詞,充分體驗著音樂遊戲帶給他們的快樂。遊戲中有的孩子躲到椅子背後、椅子旁,有的孩子則想到了躲進後面小桌子的底下,還有一個孩子躲到了鋼琴背後。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帶著孩子們進行表演,充分體現了活動的遊戲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點,孩子們始終持續活潑、愉快的用心情緒,在簡單、自由的遊戲中自娛自樂,透過他們自己的“玩”、“動”、“學”,自然的跟著老師學習兒歌資料,並體驗與同伴一齊遊戲的快樂。使他們真正做到玩中樂,玩中學。

  活動結束後,我總結了一下覺得flash的安排使用不是最恰當,有很多時候覺得flash使用反而所播了我的手腳,當孩子們遊戲的時候不就應使用flash,就應讓孩子們自己邊清唱邊做動作,讓孩子們的注意力轉移到遊戲當中,這就是我的引導不到位,沒掌握到關鍵的部分。但總的來說孩子們的用心性是十分高的,興趣都很濃厚,我自己也在這個活動中有了很大的收穫。

  ***5***:

  不難發現,現有的探討一般將常規教育看成是班級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較多關注其下面的用心好處。但在幼兒園中什麼樣的常規才算合理,什麼樣的常規真正有利於幼兒的發展,卻值得幼兒教師深思。

  要去過幼兒園的人必須會看到許多老師在組織活動時整班幼兒整齊劃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體育遊戲開始之前孩子們總是規規矩矩的站好聽老師講解遊戲玩法。老師總是誇獎××小朋友,在活動中聽指揮、不亂跑;也經常會批評××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點也不安寧。其實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這是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從生理上講,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樣安安靜靜地坐著。如果我們“強迫”他們規規矩矩,不跑不跳,他們的動作就得不到相應的發展,他們的性格也容易變得憂鬱、孤僻、缺乏和別人合作的精神和潛力。同時孩子也是在活動中透過和周圍事物的接觸來認識世界,如果我們總要求孩子老老實實地坐著,他們怎能去真正接觸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從而去認識周圍事物呢?同時孩子正處於生長髮育時期,其身心健康的發展是需要一個用心向上的環境,而有的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如發現幼兒有違反常規的行為便大聲喝斥,或當著全體幼兒批評、訓斥,使幼兒心理受到極大創傷,久而久之極易使幼兒構成自卑、怯懦的性格,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另外許多老師將常規視為幼兒園教育有效的條件,即認為常規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沒有了這個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證。於是她們將超多的時間

  和精力投放在幼兒的常規培養上,使教師的工作重心開始傾斜。

  一個幼兒違反了常規,教師就在全班幼兒面前花較長的時間來糾正,使別的孩子也不能進行活動;在進行活動區活動中,玩具沒收拾好,教師也要應對全體兒童花超多的時間指錯,並強調常規,最後使幼兒真正活動的時間所剩無幾。活動中常規的確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兒真正的紀律性與自制力來自他***她***對活動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約束,一味強調常規與紀律,把它當作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無異於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兒的常規教育中,孩子們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飯不能說話,上課要坐好,平時要聽指揮等……孩子們總是在“我說你做”中建立起各項常規,老師的話成了孩子們心中的“聖旨”。孩子們也總是說“如果這樣老師會批評的。”難道我們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規的理由就就應是老師會批評嗎?如果孩子們沒有老師的批評就能夠做任意的一件事嗎?這顯然是不對的。孩子雖小,但與成人一樣同樣有自尊心。如果老師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師”這一主角的優越感去壓倒、管住孩子,從而使孩子構成一切聽從他人的習慣,而沒有主見與缺乏創新意識,這顯然與新時代所需的人才素質是極不相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