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王亞蓉和朱文立人物事蹟介紹

  近日,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舉辦的“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已經開播了,小編看完深受感動,下面小編就來分享王亞蓉和朱文立的人物事蹟吧,趕緊來看看吧!

  王亞蓉 從“古典泥糊”中提取東周絲織品

  2007年1月6日,江西省靖安縣發現一座東周墓葬。墓坑裡竟然裝著刮紗刀、打緯刀,以及木質的繞線框、梭子、陶紡輪等紡織工具。而令人焦慮的是,墓中堪稱稀世珍寶的古代織物都與溼軟的泥沙混為一體,已成泥糊狀,一觸即碎,入水就溶。古絲綢修復領域的資深專家王亞蓉精心撮取墓中的“古絲綢泥糊”,拿出去冷藏起來。9年後的2016年7月,在冷凍後的“古典泥糊”中提取東周絲織品的工作開始了。75歲的王亞蓉心臟裡有6個支架,可一旦面對這些古董,她就會變得精力煥發,眼神精確,手頭穩準,尖銳的小鑷子能夠鉗住一顆顆細如針尖的沙粒,哪怕它們已經隱身了2000多年。包裹古絲綢的泥沙很難看出薄厚深淺,貿然用硬物剔除會嚴重傷害目標物。王亞蓉掌中的羊毫筆如輕風般拂過“泥坨”的表面,一點點掃落粘脫泥土,目標物卻不會受到一點擦傷,這份功夫全在力度的拿捏。

  冷藏的織錦從泥土中漸漸剝離出來後,還需要清洗、染色、刺繡、織造等多方面入手,才能還原其本來面目。而要把兩千多年前的東周織錦復織出來,更是需要豐富的紡織考古經驗和傳統織造技藝的功底。王亞蓉要對織錦出土的地域、年代進行考證,還要結合當時的紡織方法,才能設計出完整的修復方案。修復的時間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甚至十多年。

  2016年3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紡織考古科研基地正式落戶蘇州。絲織業的能工巧匠聚集在這裡,目的就是要復織宋錦、緙絲、四經絞羅等傳統絲織珍品。

  從東周墓中的朱染雙色織錦,馬王堆漢墓的素紗簞衣,到唐代法門寺地宮裡的四經絞羅,乃至宋錦明緞,中國絲綢文化瑰麗絢爛,千絲萬縷,綿綿密密,成於工匠之手,傳承代代精神。絲綢是中國千古物質文化的經典,是最體現中國工匠精神的產業經典。這些傳世傑作都飽含千古匠心的啟示,它們一定期望在千載之下得到迴應。

  朱文立 追尋天青色,他讓絕跡的珍品瓷重現於世。

  中國古代陶瓷技藝創造了無數的經典,而創燒於北宋晚期的汝瓷被視為中國瓷器燒製技藝的巔峰,但是它僅存世了20年就消失了。800多年來,陶瓷工匠們都在苦苦地尋覓著,乃至不惜嘔心瀝血,試圖仿製重現。朱文立便是其中的一員。復燒汝瓷成了對後世陶瓷工匠們的終極挑戰。汝瓷燒製過程分為12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瓷器釉色都有變化。在燒製的整整8個小時裡,朱文立都守在窯邊,觀察火照。整個過程的掌控依據就是經驗的體悟,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與其它瓷器不同的是,汝瓷在停火之後,其豆青的釉色會隨溫度的逐步降低而在半小時內發生不斷變化,直到最後一刻,工匠才得以確認它能否變成汝瓷獨有的天青色。這種天青貌似單色,不尚華彩,其實品格高貴,韻質豐富。其青似青非青,似藍非藍,醒目浴心,卻難以言宣。更妙的是,不同光照和角度會喚起色澤的變幻表達。在明媚的陽光下,那溫柔朗潤的天青中就會淡然泛出瑩瑩的嫩黃。如果用放大鏡觀察,釉層中可見稀疏的氣泡,有如初秋碧空中的晨星寥落,朗而不寒,麗而不媚。汝瓷就憑自己的素雅高潔,天生麗質,成為不可超越的瓷中極品,土火凝華的匠藝經典。1987年,朱文立的一次燒製中竟然有多件瓷器出現了汝窯的天青色。朱文立使絕跡800年的珍品瓷重現於世。這是震驚業界的奇蹟。然而在接下來的歲月裡,朱文立燒製的汝瓷有幾十萬件,但是真正呈現完美天青色的精美汝瓷僅有幾十件。

  真正的工匠從不自欺,更不會欺世盜名。不合格的瓷器,被他全部砸碎了。那是走向完美的代價。在哪裡才能找到那保證每一窯都能夠成功的古法呢?

  40個春秋,朱文立跑了無數個建築工地,並且發現了十多個古窯址,但是都沒有找到那個失落了800年的吉光片羽。經過長期摸索和大量的對比研究,朱文立得出了一個結論: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出在配釉上。但即便這個結論正確也是於事無補的,因為汝瓷的釉料配方早已經與汝瓷一同失傳了。

  朱文立認為,汝州是汝瓷的唯一產地,交通不便的古代窯場都是就地取料。那麼,汝瓷釉料所用的礦石只會在汝州的山裡。從產生這個念頭開始,朱文立每隔三天都會進一趟山,尋尋覓覓,敲敲打打。春夏秋冬,周而復始。他走遍了汝州的每一座山。後來把女兒也拉上了這條進山尋寶之路。

  古稀之年的朱文立開始有一種緊迫感。他想要把畢生所知所想都傳給兩個女兒。如果他最終沒有找到,希望女兒在未來的日子裡能繼續去找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