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順為話題的作文議論文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篇1
我在《廣西青少年網》上,認真閱讀了“孝德好書大家讀”專欄上的每篇文章,這些精選的一個個孝德好故事深深地震撼著我,激勵著我,特別是《蘋果留給媽媽吃》這個孝德故事更是令我感動不已,浮想聯翩……
這個孝德故事主要說:9歲的倪東豔同學,在她8歲的時候爸爸死了,她獨自一個人照顧天生智障的媽媽,媽媽患小兒麻痺症,走不了路,8歲的倪東豔就照顧媽媽的飲食起居,整天忙碌在媽媽的床前和廚房之間,有時炊煙嗆得她不停地咳嗽,煮好的飯菜一口一口地喂媽媽吃,一雙小小的手換洗媽媽身上的一件件髒衣服……倪東豔的家,在距離重慶市400公里外的黔江區鵝池鎮方家村,她的家坐落在山腰上。爸爸走了,小東豔和媽媽在這裡單獨生活了一年多,她以一個孩子的堅韌和頑強天天服侍媽媽,跟媽媽一道過起了艱難而又不乏快樂的日子,並以此感動了社會各界,被評為重慶市年齡最小的孝老愛親模範人物!在領獎會期間,一位服務員姐姐送給倪東豔一個蘋果,她總是捨不得吃,姐姐不解地問她時,東豔踮起腳尖附在服務員姐姐耳邊悄悄說:“我想留給媽媽吃……”儘管是到城裡來領獎了,但她心裡時刻牽掛著自己的媽媽!
我比倪東豔大兩歲,與她相比真是太慚愧了,在家裡我一點家務事也不會做,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我都不願意幹,總是跑去玩耍或是上網玩遊戲。
記得有一次,爸爸媽媽有急事外出來不及做午飯了,就把麵條、配料等準備好在桌面上,留下便條:“女兒,爸爸媽媽要到鄉下外婆家有急事,天黑才能回來,你自己煮麵條吃吧!”放學回家我已是飢腸轆轆了,想起往日一進家媽媽就為我準備好了可口的飯菜,今天卻要自己煮,心裡的怨氣真是不打一處來,邊裝鍋邊埋怨,而液汽爐的火老是打不起來,我氣憤地把液汽爐的開關開到最大擋,突然,“哧”的一聲,一股火苗躥上爐面,我的手也被燒傷了……如今看了倪冬豔的孝德故事後,我感到很慚愧,倪冬豔8歲就能照顧殘疾的媽媽,而我的爸爸媽媽半天不在家,自己煮一餐麵條也煮不成,真是太慚愧了!
學習了《蘋果留給媽媽吃》這篇孝德文章後,我也要像倪東豔一樣,在家裡要做一個孝老愛親的好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要自己做,減輕大人的家務負擔;在學校裡我不僅要尊師、孝師,而且還要把自己鍛鍊成一位樂於助人的好少年!
孝在我心中,爭當孝德好少年,從我做起,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會成為一位孝德好少年!
篇2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一直想孝敬我的爸爸媽媽。怎麼孝敬呢?時至今日我才明白:多吃一點也是孝!
我不愛吃飯,不知是為什麼。就算菜多麼好吃,多麼誘人,我也吃不了多少。常看到同齡的孩子一聽到大人叫“吃飯了”就欣喜若狂地跑回家,我在想:飯真的那麼好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嗎?我的腸胃也不太好,就更不愛吃飯了。父母因此操碎了心。每天做好吃的給我吃,還帶我上醫院檢查過,但一點效果也沒有。我也暗暗自責:我怎麼這樣沒用,連飯都不想吃,還給爸媽添麻煩!
下課零一響,同學們一窩蜂地擁出教室,我卻悶悶不樂。因為又要面對那一桌豐盛的晚餐和爸媽苦口婆心的勸說了,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走在街上,彷彿別人的笑是針對我的,笑我一個堂堂男子漢飯都吃不下。唉,我那不爭氣的胃又在隱隱作痛了。
走到樓下,一陣陣香氣撲鼻而來,不用猜,肯定是爸爸媽媽又在廚房裡忙碌了。這時,一個同學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說:“你真幸福,每天都能吃到美味佳餚,我真羨慕你呀!”我沒話,只是笑了笑,就徑自走上樓去。
我走到門前,蹲下來,悄悄推開門,一絲光線射了出來,透過門縫,我看見爸爸媽媽忙碌的身影,飯桌上有可口的飯菜。我卻沒有食慾,胃還是難受。我看見媽媽正望著那一桌飯菜出神,嘴裡在嘀咕什麼,我俯下身子,把耳朵貼在門上。啊!我聽到了媽媽說:“哪怕孩子多吃一丁點也好啊!”此時,空氣彷彿凝固了,我鼻子一酸,眼淚掉了下來。我想:我一定要多吃飯,可不能再讓爸媽操心。
我擦乾眼淚,忍著胃痛,推開了房門。媽媽一見到我回來,就迎了出來。我裝著很餓的樣子說:“媽,我餓了。”媽媽一臉驚訝,驚訝中帶著微笑,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啊,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兒子居然餓了!”說著,連忙抓著我的手往餐廳跑,她抓得那樣緊,像撿到寶貝似的。吃飯時,我故作姿態,拼命地往碗裡夾菜。媽媽見此情景,舒展開緊皺的眉頭,笑容可掬,我心裡也好受一些。我咬咬牙,“大開吃界”,胃越來越難受,就像孫悟空在我胃裡蹦來跳去似的,但我忍了。仍大口大口地吃飯,媽媽一直笑著,目不轉睛地盯著我,我狼吞虎嚥的樣子在爸媽眼裡就像一幅賞心悅目的畫,他們看得如醉如痴。我胃裡卻像有萬根鋼針毫不留情地扎著,汗珠冒出來了,一顆一顆地滴下來。
終於吃完了,我已經直不起腰。但強忍著豎起大拇指,說:“好吃!”媽媽和爸爸都樂得合不攏嘴。我跑進臥室,躺在床上,胃還是翻江倒海般的難受,心裡卻異常舒暢。
多吃一點換來了父母的笑容和放心,是啊,多吃一點也是孝!
篇3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蹟,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係。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孃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呆呆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