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的高中作文素材

  讓我們走進自然,與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人與自然

  人本能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是……

  在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的今天,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人們砍伐一片片的森林,生產出各種紙張。參天的大樹在高科技的電鋸中轟然倒下,綠色在眼前慢慢地消失。而最後,那些紙張卻被隨意丟棄,成為垃圾。它們在哭訴,哭訴自己的命運,也為人類感到悲哀。

  工廠一座座地興建起來。它們把矛頭指向天空,把廢氣排向大氣;它們把矛頭指向大地,把廢水排進河流湖泊。天空不再蔚藍,流水不再清澈。“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美好景象已成為往事。抬頭,藍灰色的天空上飄著幾朵略帶灰色的雲,時而還彌散著一些塵土。再看看水呢?深綠色,甚至有些是褐色的。魚呢?它們在哪兒?答案是在飯店的餐桌上,或是永遠沉沒在了河底。

  這樣的自然會成為我們的朋友嗎?

  洪水氾濫了,淹沒了一塊塊土地,一個個村莊,奪走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人們不得不離開世代居住的故鄉。水土流失了,沙塵暴滾滾襲來。天空被披上了一層黃褐色的“沙衣”,揚塵使人們睜不開眼。人們被迫戴上眼鏡、口罩,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當大自然憤怒、咆哮時,人們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人們開始植樹造林,一大批小樹苗肩負著防風固沙的使命走上了崗位,陽光照耀下,它們在微笑。人們整治河流,把它們渾濁的身體洗淨,又放養魚苗,讓河水煥發往日的生機,成為魚兒歡樂的家園。人們開發新能源,把對大氣的汙染降到最低,使天空變得澄清了,時而鳥兒們俏麗的身影又會從頭頂上輕輕掠過。

  人們生活在自然的懷抱中,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活才會美好,人們才會幸福。如果人們光想著自己,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那麼生活就不會圓滿,當然,人們的幸福也就此告終。

  我幸福地憧憬著:在藍天白雲下,鳥語花香,蜂蝶翩飛,魚遊潛水,人們在燦爛地微笑。

  人總認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本文卻告訴我們,人是“自然的懷抱”中的孩子,任性地毀壞母親的健康,到頭來害苦的是自己。唯有懂得愛護,才能幸福生活。對我們所關注的物件,跳出圈子來看,也是一種行文之道。

  人與自然

  800萬年前,地球,這個藍色的星球上出現了人類這種生物。千萬年來,從茹毛飲血到鑽木取火,再由原始部落到諸國間的“分天下”······最終,瓦特的蒸汽機宣告了工業時代的開始。但地球的環境,卻隨著科技的發展而變得滿目瘡痍。

  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是嗎?從2300萬年前到1800萬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現到現在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時代,人類從未停止過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應”,這更滋長了人類的貪慾。他們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樹木,建立化工廠,排汙排廢……。於是,曾經山青水秀,一片蔚藍的地球母親望去已是滿目瘡痍,汙煙瘴氣。這怎不叫人寒心呢?

  但人類依舊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舉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東中國海出現赤潮。海洋汙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這何嘗不是自然的報復呢?

  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森林在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最重要的樞紐。森林是水的保護神。江河上游良好的植被就像巨大的水庫,可以調節江河徑流、削減洪峰。據研究,森林對洪峰的最大削減量可達到50%,林地在一次連續降雨中可蓄積70毫米~270毫米的降水。濫伐森林,意味著破壞生態平衡、水土流失,而今,光禿禿的黃土高原,世界河流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黃河;還有年年以極快速度消失的森林,年年嚴重的土地沙漠化。地球森林覆蓋率已經下降了20%—30%,如果再不加以保護,人類將失去這個朋友,那時,人們醒悟會不會太遲了?

  人與自然

  伴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得以藉助電視、網路等手段以認識自然。但若把科技當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徑,在我看來,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親身走進大自然中,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才能夠真正感知自然的美與力量。

  何謂“感知”?“感”即感受,“知”為相知。明白了這一點,便可知為何科技手段無法讓我們真正地親近自然,感知自然。

  電視可讓我們知曉全球天氣,網路可讓我們將生物知識盡收眼底,科技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了解自然萬物的一種極便利的途徑。然而,這頂多可算作對與自然相關的科學知識的學習與認知。科技歸根到底只是一種工具,它始終無法讓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們從來不會為螢幕上的紅花綠葉而歡呼雀躍,畫家們從來不會面對電視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揮毫;同樣,天氣預報不會讓詩人詩興大發,生物綱目種屬也無法讓作家文思泉湧。作家遲子建曾說過:“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顆心臟。”既然如此,我們必須放下滑鼠,離開電視,親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與大自然相感相知,相親相近,讓心靈得到美的洗滌。

  以親身走進自然的方式,其意義還不止於對美的感知,更在於通過與萬物的接觸,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對自然長存一顆敬畏之心。

  人本為自然的一個部分,然而,工業文明的興起,斬斷了人與自然間的紐帶。人們得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這便使人類對自然失卻了敬畏之情,卻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試想,若只從天氣預報中認知自然,又何談對藍天白雲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識概括自然,又何來對花草樹木的珍視與保護?過分依賴科技,卻失卻了對自然的親身感觸,使人類忘記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於是我們肆無忌憚的破壞自然,製造出霧霾封城,河水重金屬含量超標這樣種種的荒謬事情。科技並沒有讓人與自然更近,相反,它疏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讓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讓我們重返自然,親身感受自然,我們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靜坐蓮池旁,與蓮花久久對視,莫奈才能創作出傳世佳作《蓮花》;走進馬群中,與奔馬朝夕相處,徐悲鴻才能在畫中淋漓盡致地展現馬的健美與力量。此二者,皆以親身接觸的方式,走進自然,想必這便是他們得以與自然相感相知,並從其中獲取心靈的力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