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元宵節的習俗有什麼
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始於隋朝末年,你知道天津元宵節的習俗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天津元宵節的習俗,一起看看吧!
天津元宵節的習俗
天津人過正月十五習俗挺多。正月十五的主題是“團圓”二字。正月十五一過,也意味著“年”過去了。天津人講究過正月十五,其中最重要的兩項民俗活動,一是吃元宵,二是賞花燈。
現在有很多人搞不清元宵和湯圓的區別,有的人乾脆用區域劃分,說南方人叫湯圓,北方人叫元宵。其實這種說法不太準確。“元宵”本意是“上元節之夜”,“上元”是燈節,精彩活動在夜晚,所以叫“宵”。“元宵”的叫法從宋代出現,在明代開始流行。元宵和湯圓的做法也有區別。元宵是做餡心,一般以芝麻、花生或山楂為主,切成小丁,倒進笸籮裡滾上糯米粉搖制而成。湯圓則是將餡料包進糯米粉和水的麵糰中。
除了吃湯圓,賞燈看舞龍舞獅、秧歌高蹺表演也是老天津衛過元宵節的習俗。老天津衛的花燈樣式不少,既有金魚、鴨子、鶴、龍、兔等動物造型,還有紅樓、三國、西廂等歷史故事題材的走馬燈。如今,天津民間在正月十五燃點花燈的習俗仍十分盛行,在繼承和保留傳統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時代的符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陝西元宵節習俗
送燈與打燈
從正月初五起,開始送燈活動。主要是舅父給外甥送燈,俗話說:“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的諧音***。另外還有乾爸給乾兒女送燈的。燈的式樣很多,有宮燈、碌碡燈***圓燈***、蓮花燈、盆燈、羊燈、魚燈等,還有各式各樣的花鳥燈。一般送一對燈籠,10根蠟燭,10根麻花,連送12年。孩子接到燈後,每晚打***挑***燈成群結隊地玩耍嬉鬧,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的“玩燈”叫做“鬧燈”,“玩”、“鬧”、“完”各有含義,“玩”就是盡情地玩,特別是正月十五這天,燃放鞭炮,敬神祭祖,晚飯後門首掛燈,屋裡院內旮旯拐角燃燭照明,給祖先墳墓燒紙送燈。然後外出看熱鬧***焰火、獅子、龍燈、猜燈謎等***。
元宵節的特色就是大鬧花燈,大鬧而特鬧之,要鬧出一個水平來,看誰的燈籠好,看誰耍燈的技術高,誰就光采!也給娃的舅父臉上增添光彩!到了正月十六日晚上,這是一年燈節最後一個晚上,所以叫做“完燈”。意思是今年的燈節完了,因此要盡情地玩燈,耍以燈打燈,把燈打碎、燒掉,這樣才開心。因為明年不能打舊燈籠,打舊燈籠,舅父就會害紅眼病,這是民間的忌諱,所以把燈籠打完了事,就是“完燈”的含義。
追燈與躲燈
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孃家要給女家舉行盛大的送燈活動,俗稱“追燈”。追燈的隆重規模和燈的質量高低,要視其貧富程度定。富貴人家送玻璃宮燈一對,有楠木架子水泥磨花的,有珠玉寶石鑲邊的,也有一般的。除主燈一對外,還加帶一個小花燈,俗稱“引燈”,是引導新婚媳婦早生貴子的意思。婆家接收追燈後,新婦即隨孃家人到孃家去“躲燈”***一般正月十四日去十六日歸***。
追燈這天,男方家庭要大辦酒席,招待來親。一般吃兩餐,早餐是“四道吃”***喝酒四個菜***臊子面。午餐的席面更為講究,常見的有“重八件”***喝酒八個菜,吃飯八個菜***、“十二件子”***喝酒四個菜,吃飯八個菜***,“二十四臺”***喝酒、吃飯共24個菜***等等,不一而足。
梅州元宵節習俗
豐順:燒火龍
埔寨火龍是豐順縣埔寨鎮村民鬧元宵的獨特傳統節目。據《豐順縣志》記載,早在清乾隆六年,埔寨鎮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每年元宵之夜舉行火龍表演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祥和吉利、歲歲平安。火龍表演吸引周邊數萬名群眾前來觀賞,如此盛況幾乎年年如是,世代相傳。
潮州:賞花燈
元宵遊花燈歷來盛行。史料記載,清代元宵遊花燈以潮州最為有名。“遊花燈”隊伍前導為火把、龍燈,接著是潮州小鑼鼓和花燈屏,末尾是1只五彩鳳。潮州花燈不同於北京的宮燈、上海的龍燈和廣州的走馬燈,其形式多種多樣,風格獨特,有紗燈、活景等。花燈題材有花果、蟲魚、鳥獸和戲劇、民間故事人物等。潮汕花燈多時達百屏,故有民歌《百屏燈》流傳。歌詞從“頭屏董卓鳳儀亭,貂嬋共伊在戲耍,呂布氣到手槌胸”一直唱至“百屏拜壽郭子儀”才結束,就是對歷史上潮州遊花燈盛況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