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陶藝的起源
環境陶藝是現代陶藝的表現形式之一,環境陶藝廣泛被人們所認同並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環境陶藝的表現形式多姿多彩,運用手段也是非常靈活。它在改善生活質量、生活環境等方面,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那麼,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環境陶藝的發展
一、環境陶藝內涵的本質特徵
環境陶藝是在引入了環境藝術觀念和公共藝術觀念的同時,在現代陶藝介入到公共建築和公共環境藝術之後確立起的一種新的研究方向。環境陶藝目前的應用包括:室外空間的大型陶藝壁畫、景觀陶藝牆、主題性景觀陶藝和室內公共空間中的壁畫等。環境陶藝其內涵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材質的界定,將創作的材質界定在以陶瓷為主要的材料,所創作的陶藝作品,包括陶瓷壁畫、陶瓷景觀雕塑造型等經過燒製後的公共藝術作品;二、環境陶藝相對於實用類的生活陶藝、非實用陶藝類的“容器”,以及純粹性的前衛探索作品,在創作的動機與觀念上有相當的差異。“環境陶藝”,從字面上理解是環境中的陶藝,適合於某種特定環境的陶藝,或是為某一環境空間而創作的陶藝作品。“環境陶藝”的概念凸顯了陶藝在“環境”層面上的問題,它不是簡單的概念疊加,而是為出現的陶藝現象尋求更為充分合理的理論解釋。因此,可以表述為:現代人為公共環境藝術所設計的現代陶藝作品,或者說當代所指向的公共環境藝術中的現代陶藝作品。簡言之,是“人、環境、陶藝作品”三者之間構成的一種特殊關係。“環境陶藝”的概念,從社會意義的公共意識、開放空間的環境意識上拓展了陶藝的表達範圍,突破了中國傳統陶藝長期依循的“實用”、“規整”的正規化,擴充了新的內容,有了更符合社會發展的積極對應,這對中國陶藝的成長及未來發展,無疑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公共環境藝術的內涵
公共環境藝術,通過藝術、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僅要營造地域歷史內蘊以及文化氛圍,而且要更好地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真正使人們有一個良性迴圈的棲息地,即人、自然、科技、環境和諧一體的人類棲息空間。公共環境藝術有著豐富的社會內涵,其環境要素主要包括三方面:自然環境。巨集觀上指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等,具體則指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建築環境,包含建築內外空間,也稱人工環境,道路、建築、綠化等;人文環境,指社會制度、法律、經濟、道德、民俗風情、時尚文化等。前二者是公共環境藝術賴以生存的硬環境,而後者則是構成公共環境藝術文化品位、思想內涵的軟環境。作為公共環境藝術本體,與上述幾種環境狀態產生對話與溝通需要一個過程。人與環境、人與物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同樣是公共藝術的本體。公共環境藝術的核心是人、建築和環境的和諧統一。三者構成一種相互依託的關係,其中人是核心,而建築與環境則創造理想的生存空間,與藝術渾然一體,以滿足人的心理與生理需要。
三、環境陶藝與公共環境藝術的相互關係
環境陶藝作品契合到公共環境空間中,主要分為壁畫形式、雕塑形式以及景觀形式。目前,環境陶藝以壁畫形式出現在公共環境藝術場合比較多。有帶有繪畫性的壁畫,有帶有點線面、空間、色彩、肌理的幾何抽象構成壁畫,有藉助於浮雕語言表現的雕塑性陶藝壁畫以及通過泥質的粗細、不同的溫度燒成的陶藝壁畫等。另外環境陶藝以雕塑形式也比較常見,它因材質、釉、成型工藝、燒成工藝等與公共環境雕塑有本質區別。環境陶藝不只是以通過釉和燒成的可變性,增添公共環境設計的無窮表現空間和審美魅力,而且在工藝成型過程中,給黏土留下了豐富的人類“手語”痕跡,增添了環境陶藝與人性本原的諸多親切感與廣泛性。環境陶藝在通過色彩、質地、肌理、塊面、線條、空間透視等內在因素表現自我的同時,還要考慮其在公共環境中的空間比例、關係、結構、體積以及地域歷史文化等。人類需要與自然、科技、環境相融和的環境,環境陶藝會不斷地融入公共環境藝術中,走近自然,達到藝術的提升。環境陶藝是公共藝術創作的本土媒介,凝聚了原始自然的質地,豐富的色彩、肌理和式樣,可以調節空間內部和外部的環境氣氛,從而營造出一種古樸、真實、自然的氛圍。這不僅僅體現了自然環境、建築環境、心理環境,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文化特性,是公共環境藝術中最自然的符號。環境陶藝作為公共環境藝術的物質媒體之一,不斷地融入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體現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營造出一種“天人合一”的環境氛圍。因此,在公共環境藝術的表現形式上,環境陶藝有著協調與和諧的作用。要求創作主體在對公共環境整體氛圍的準確把握中,恰到好處地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和個性,同時注入情感、理想和審美觀,以生態環境完整性原則規劃設計。
四、環境陶藝在公共環境藝術中的發展
目前,我國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發展正處於起步階段,每個城市都希望能產生具有自身特點的城市公共環境藝術。在這個方面,以環境陶藝作為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將有著特殊意義。如果將其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間和城市公共藝術中去,在形成自己特殊的城市面貌、獨特的城市文化個性方面,將具有廣闊的前景。環境陶藝存在於公共環境空間,它很大程度上追求一種來自“新藝術”的新的“感覺組合”。它所關注的是將人們的思想與精神內涵賦予公共環境空間,並融於大眾日常生活。因此我們需要對現代環境陶藝美學的相關原理和範疇進行新的界定,使其體現出時代的特徵。現代環境陶藝的審美作為一種有價值的社會存在,其所具有的合乎規律性、超功利性及主體性等特徵也將隨之發展,它們對現代的環境陶藝設計的審美創造具有決定作用。當代中國公共環境藝術的巨集觀規劃已經在慢慢展開,以往先構建公共環境,再接受所需藝術品的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藝術家們從一開始便參與到設計之中,設計與藝術的關係變得融洽起來,使得一件作品成為建築師、藝術家和景觀設計師共同合作的結晶。由此可見,具有純粹藝術特徵的環境陶藝,其創作形態和創作理念以及創作思維,都將符合公共環境藝術設計所特有的合作方式,這無疑也為現代陶藝的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考途徑。
陶藝的起源
陶瓷是文化的結晶,藝術的精華。陶瓷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誌,是人類發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世界物質文明做出的又一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的祖國有陶瓷之國的稱譽。據考證我國陶器的燒製已有近萬年的歷史,而瓷器的出現也有1800餘年的歷史。陶器是隨著史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而出現的,在那遙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不知道經過了多少艱難困苦,才從茹毛飲血的生活中解放出來,而過著漁獵不定居的生活。尤其是發現了“火”以後,迫切需要有一種能耐火燒的盛器。首先,人類從實踐中認識到粘土摻水後具有可塑性,從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狀。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起,人類已用粘土塑造某些形體,如江西萬年縣仙人洞發現的陶片,經C14 測定,距今就有一萬年以上。同時人類在長期用火的實踐中,必然得到成形的粘土經火燒之後可變成硬塊的認識,這些都是產生陶器的先決條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新石器時代至於陶器是怎樣發明的,它可能是由於塗有粘土的籃子經過火燒,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這種容器耐火,且能用以燒煮食物,不久之後,塑造成型並經燒製的陶器也就開始出現了。人類創造的新物質--陶器從些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