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讀後感範文
最近在看白落梅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是寫張愛玲的傾成往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這是張愛玲說的,也是近來白落梅的一本書名。帶點禪意,有點孤傲,讓人感懷。
對於張,聽過說多關於她的故事,也沒有很好的看過她的文字,只是從人家那裡,從電視電影之中,品過片言隻語,雖美卻不想陷於其中。或許是,她寫得太好了,或許是,對於他們那一代人疏忽了,或許是,自己本不屬於愛文之人。總之,看得不多,零零碎碎的讀過他們的書,如梁實秋、沈從文等,文字都很美,或許,今後他們的文章還會給予一個更高的地位。因為,只有他們處於如此風雲際會之時,中外皆通,風華絕代。
從那時起,許多都不一樣了,沒有那種意境和情懷,沒有那份大氣和深厚,沒有那樣貼切和恣意。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東西寫下來,有錢可以出書,沒錢也可留於網路,存之於世。可能,太容易了,就不值得珍惜,或也寫不出什麼太好的東西,有的也只是小花小草,不能達到一個高度,一個歷史的以來的高度。不由得想到,何新曾說過,哲人或偉人的高度,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原話已不記得了,差不多是這個意思吧***於文字,或文章,我想也是如此,有些高度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況且在如此一個浮燥的時代,快速的社會,淺薄、快餐、讀圖自是時尚。
許多東西,或許就是如此,你在意,它在那裡;你不在意,它也在那裡。臨水照花,盡由你去把握。過往與否,都是一生一世。
歲月往復,如是就是;光陰消磨,淺息如語。
篇二:
若不是讀白落梅的《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還不瞭解張愛玲,還不知曉張愛玲,更不知張愛玲的神祕,雖然讀了,也只是張愛玲清晰的三個字背後如一層厚厚的紗一樣。這樣一個驚世駭俗的女子,有著風華絕代的才華,在屬於她的小說中,找到屬於她的身影。生活如她,命運如她。本為富家小姐,卻受世間萬千磨難。不問前因,不問後果。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世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也許正如白落梅所說,我們都該持有一顆良善的心,把今生當做最後一世,守候在緣分必經的路口,尊重每一段來之不易的感情。確實於千萬人之中能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要修多少年的緣分。我們沒有預見未來,逆轉過去的能力,我們只能好好珍惜和勇敢地活下去,做好每一件想做的事。
也許世人會為張愛玲所不值,結識胡蘭成以後,張愛玲曾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胡蘭成為她調製一杯毒酒,她含笑舉杯,一飲而盡。胡蘭成辜負了張愛玲,也辜負了天下人。也許我們應該站在胡蘭成的角度裡,在戰亂紛飛的年代,誰還在乎什麼呢?能夠存活也許才是真的。胡蘭成若沒有過人之處,怎能讓汪精衛重用,怎能讓日本人也為他指路,怎能讓風靡上海的絕代女子傾倒。只是讓一個無辜的女子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讓她受了太多的委屈。後來她做到仁至義盡,卻還是讓她徹底不屑。但是她沒有後悔過,因為懂她的,只有胡蘭成,理解她的,亦唯獨胡蘭成。
桑弧如張愛玲的一匆匆過客,過眼雲煙。張愛玲愛桑弧,桑弧亦是愛張愛玲,也許是時機不對,註定要擦肩而過。也許張愛玲願意為胡蘭成就此萎謝。也許桑弧給不了張愛玲想要的那份依靠。就如張愛玲當時的《小團圓》一樣,九莉是張愛玲的化身,一切的一切在不言中又言語了一切。因為懂得,所以沉默。
也許我們感受張愛玲未曾愛過賴雅,但是我們要尊重這位已逝的穿越民國的女作家,尊重她的選擇。亦正如她說,如果你認識以前的我,你會理解現在的我。又或許是在餘生需要有愛來安撫自己的心靈。亦或許,若是有緣,千山暮雪,萬里層雲,終會相逢。若是無緣,自此一去,天涯海角,再難相會。有時候一轉生就是一輩子。
在張愛玲的寫作生涯中,也算是無人能及的。在她的小說裡,到處都能找到張愛玲的影子。小說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小說的源泉。多年以前,我印象深刻的張愛玲之作《十八春》,後來改名叫《半身緣》,是傾城後的華麗轉身。這部作品的結局讓人痛心。就如張愛玲,如她走過的歲月,只是前塵往事,誰又能回頭呢。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篇三:
最近在看白落梅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是寫張愛玲的傾成往事。 內容是傳記,而文字優美、意味深長。我喜歡白落梅的文字,不僅文采飛揚,而且讀來朗朗上口,韻律十足。之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就很美,現在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也讓我愛不釋手,在優美的文字中,將張愛玲的傾成往事娓娓道來,讓人在這優美的文字中,不禁為張愛玲這一代才女唏噓不己。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這是胡蘭成和張愛玲婚書上的八個字、但是我覺得對於張愛玲來說,這八個字更多的是嘲諷。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上安穩的生活,張愛玲也不例外。安穩、舒適的生活是她追逐了一生的東西、可是她的生活真的連正常人都比不上。都說童年的經歷會給人造成很大的影響。可能就是因為童年時父親吸食大煙、再婚,母親為了自由拋妻棄子等一系列的事情,給張愛玲造成很大的傷害,也讓她變得驕傲和冷漠,過早地看穿了世事變遷吧。
一個吸食大煙、連學費都不願意支付的父親、一個背棄諾言、讓她對愛情絕望的男人、一座承載了太多痛苦回憶的城市······
那個與她山盟海誓的人—— 胡蘭成,讓她在情竇初開的年級就對愛情絕望、甚至說出“ 她再不能愛了” 的話。當她看到他的背叛時,她是那麼的決絕,她沒有選擇哭鬧,而是華麗轉身,選擇獨自萎謝……
自古才女多不幸,可能應了那句話,上天本身就是公平的,她給了張愛玲才氣,卻不給她 歲月靜好的生活。她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可是她的一生卻在無數次遷徙中度過。曾經為了躲避跳蚤,醫好身上的面板病,她不得不一次次地搬家。其實有時候,我覺得她不僅實在逃避跳蚤,也是在逃避世人的眼光,逃避故鄉的糾纏,不希望世人對她的打擾。不然,她也不會一知道旁邊住著一位一直關注她的記者鄰居後,無聲無息的搬離了。她只是希望一個人靜靜地在屬於自己的孤獨世界裡終老,以至於在公寓死了一個星期後才被人發現。
“ 她在屬於自己的山河裡,偽裝寧靜;又在奔忙的遷徙中,故作矜持。”
還是那句,世上曾有張愛玲,世上唯有張愛玲。
篇四:
常聽說人生有四種情緒新怒哀樂,然則非也,應再加一種——平靜,平靜的更高境界是心如止水。在書中沒有找到黃金屋,亦尋不到顏如玉,卻是讓心靈生生的多處了一份平靜。靜下心來方可看書,亦只有看書方可獲得心靈的平靜。
讀完一整本書。粗覽了張愛玲的整個人生。腦中留下的印象是她是一個有才華卻寂寞的女子。
出身在一個富裕家庭,給了她較好的經濟基礎,然而家道中落,父母感情的不和諧卻是帶給了她心靈的創傷,父親的不聞不問,父親對她的粗暴,我想應該也是影響了她日後情感道路發展的重要因素吧。
出生的一個富裕的家庭,書香門第,給這樣一個遺世而獨立的女子創造較好的先天基礎,先天的基礎配上先天的才情外加後天的生活起伏造就了她。沉沉浮浮,生活的重擔亦逼得她不得不拿起筆桿子,奮力拼搏。看到她早年和萬年的著作的簡答介紹,不得不感慨,她是一個孤獨寂寞渴望愛的女子,卻也是一個非常勤奮和努力的女子。沒有她的才情,那麼就應當學習她的努力。不是麼?她的人生或許是缺了些東西的,但無疑也是精彩的。做不到談笑間,強弩灰飛煙滅的氣魄,卻可以寧靜的去一點點努力。不是麼?
這樣一位富有才情的女人,在早點亦是寧靜的,不然應該也說不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樣的話語。然而縱觀她的一生,不得不說,非常的悲劇。同是她年輕時的那個年紀,卻是無法認同她的人生,準確的說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如同她的人生一樣。24歲的她遇到38歲的有家室的胡蘭成。但是一個青春的文藝小青年如何與一位正式高手情場浪子共度一生,經歷的不平等,人生目標的不一致,註定了後來的悲劇。30來歲遇到了65歲的某外國人,共同生活11年,後也落得個孤獨終老。是啊,畢竟人鬥不過天。人的壽命是有限的。40多歲以後便開始顧影自憐,過著躲躲藏藏的日子。看著都覺得心酸,覺得心痛。讓人覺得這是一個有著一定的戀父情結的渴望父愛的女子。或許她也會後悔自己的選擇吧。感情經歷讓她很受傷吧?所以才會有後來的對世界的躲避。
她的人生並不值得羨慕,至少感情生活是,或許是那時的她從未看透吧。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她的經歷讓人更能看透自己的需要,自己希望的人生是什麼樣子。
然她對生活的態度確實值得人學習的。努力、不放棄生活、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有自己的愛好,有對生活的一種激情。她的激情是她的文字,那麼我呢?值得去思考。
篇五:
張愛玲,上海灘一個傳奇性的人物。這樣的一個具備時代意義的大作家,其作品的價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令人動容的不僅僅是她的作品,她的高傲,洞察世事,以及心酸的愛情歷程也都震撼著每個人。
很喜歡一句話,如果你認識以前的我,你會理解現在的我。身處晚清貴族的家庭,她目睹了自己的家庭怎樣一步步走向衰落。在父親,母親的離合中,年幼的她只能被迫成熟,被迫冷落,將心裡最柔軟的地方深深隱藏。民國就像一場散去的戲,曾經鑼鼓喧天的傾城故事,早已淹沒於落落紅塵之中,不知所往。她穿越了民國的風風雨雨,不要說她無情,只是因為她的心累了,不能再對那麼多的風風雨雨一一予以反映。如果走過了她的路,也許會明白什麼是堅強。
毫無因由,我是喜歡張愛玲的,冷傲如她,清絕如她。年輕時的孤芳自賞,面對愛情的痴心不悔,遲暮的離群索居。她的生活經驗並沒有那麼豐富,但是她卻將人心一一道破。幾度浮沉,最終她選擇了華麗的轉身,不去輕易愛上一個人,也不去輕易辜負一個人。
“與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好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於千萬人之中,偏偏是胡蘭成這麼一點無情的星火點燃了她。多麼美的相遇,多麼美的誓言,曾經以為可以執手到老,只是一盞茶的功夫,同樣的相遇,同樣的誓言,又使得另一個女子為他耗盡餘生。張愛玲終究是歡喜的,遇見他,她低到塵埃裡,在塵埃裡開出花來。即便是傷害她之後,她還會覺得戰火紛飛中,有胡蘭成的城市如同含著珠寶一樣奪目。只是這朵花,在無奈之中為著他的背離選擇了枯萎。
張愛玲洞察世事,但是卻對於背離的愛情如此執著,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無路可退。不是因為她參不透,只是因為有路可退的愛情只是一種褻瀆。她的心不是玻璃,不是一摔就碎的玻璃。她的心是真真實實的存在,她將它完完整整地捧出,眼睜睜地看看他一點一點地將它撕碎,那種痛遠比被摔碎的玻璃來得劇烈。只是,她懂,她看得透眼前這個人,給了他傷害她的權利,同時也一步步地為他的背離找藉口,就算是最後的轉身,她仍舊將心留在了這一段歲月,附在這一段韶華之上。
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只是一剎那間的諒解,也足夠他們生活個十年八年。因為懂得,她將自己的心全盤拖出,因為懂得,她將自己的青春揮灑在這個人身上。這個民國社會的臨水照花人在光怪陸離的世界裡,即便自己沒有與世界交涉任何事,世事也自當找上門與她交涉。
她的悲傷需要默讀。情感終是可以分成很多種,有些愛若即若離便好,有些愛則需要將自己磨碎,和著歲月一起熬煮喝下去,才肯罷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