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創業失敗案例總結

  平民創業者資金往往不是特別充足,如何利用僅有的一點資金進行小本創業?創業前要注意什麼?有哪些忌諱?

  本人做為一名90後,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創業的夢想,之前也有過幾次創業的嘗試,但是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後來反省,覺得個人能力上還有很多的不足,所以找了工作好好積累,以後有機會再創業。

  今天看到有個92年的CEO的介紹,突然就覺得自己好失敗啊。人家已經估值上億,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贏取白富美,馬上就走上人生巔峰了。

  但是那麼多失敗的90後創業者也沒有看到他們的故事,有沒有身邊90後創業失敗的?也說一說讓大家能夠有所準備。

  創業失敗案例總結:90後青年創業失敗

  吳幽是江蘇徐州人,2008年考入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專業是礦物加工。但吳幽不是一個對專業學習有興趣的人,上大學開始就和幾個同學一起在徐州做服裝生意——給中小企業做制服。

  當時他們推出了一個自己的服裝品牌,找小作坊代工,通過當地的親友同學關係找客戶,當時業務包括科技園的員工制服、徐州機場空姐制服甚至大學生的畢業服裝,第一年這個小團地賺了十幾萬,第二年銷售額就達到200萬元,淨利潤超過50萬元,在當地小有名氣。

  吳幽大三的時候,徐州有個商人看上他們創業的品牌,出資70萬元提出收購。而這樣一場收購其實並沒有太多法律程式,更多是地方人情:吳把客戶資源都交給他,而吳的團隊10年內不能再做類似的生意。

  和吳一起創業的兩個同學,並沒有太長久的創業打算,他們覺得價格合適希望賣掉,而吳當時賺錢賺的有點“心虛”,甚至覺得這是一個皮包公司,三個人一合計就把公司賣了,兩個共同創業的同學選擇繼續讀書,但吳不想上學,而且想做“更大的事情”。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能賺這麼多錢我特別膨脹,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想做更大的事情。”吳幽說。

  由於生長環境離網際網路很遠,吳幽接觸網際網路很晚,還是他的一個朋友在蔓延至三四線城市的“千團大戰”中融到資,才讓他開始開始對電子商務感興趣。就在他賣掉服裝公司後不久,徐州一個做紙類生意的商人李天***化名***找到了他,希望做休閒食品的電子商務。

  李天50多歲,紙類生意在環海經濟區做的很大,他並不懂網際網路,就是看到電商的迅猛發展,希望能夠嘗試一下。而選擇做食品電商的原因也很簡單,李天有親戚在做休閒食品生意,有很好的供貨渠道,而當時獨立的休閒食品B2C很少,他認為做原創品牌會有機會。

  本來對電商就有興趣的吳幽很快被說服了,他看到徐州悄然興起了一股休閒食品風,並判斷兩年之內徐州線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休閒食品品牌店開業,“線下發展都這麼迅速,線上發展的速度會更快。”

  於是吳投入之前積累的十幾萬元,李天承諾總共投資超過200萬元,雙方在共同朋友的見證下簡單約定,就開始準備做食品電商。他們同時組建了一個20多人的團隊,包括4個技術、4個市場、4個採購、2個美工、1個攝影、1個客服、1個打雜,就這麼開始創業了。

  但是緊接著分歧出現。

  首先是模式上 。吳幽希望做一個休閒食品的電商品牌,然後進駐天貓等電商品牌做分銷,因為他覺得目前的投資做垂直電商遠遠不夠。但李天並不同意,他堅持要做垂直B2C,並且認為沒必要進天貓,“我們要做食品中的凡客”。

  這樣一個分歧的解決結果是,資金改為由李天全額投資,吳幽僅僅是技術入股,最終這個“好吃樂”休閒食品品牌還是以獨立B2C模式執行。
       
        創業失敗案例總結

  第二個分歧則是引入資金的問題。

  “好吃樂”2012年初上線後,投放了一些廣告位進行推廣,另外在網站設計上採用具有衝擊力的圖片模式,吸引了不少使用者,銷售最高峰的2012年4月,每天都能夠有200-300單左右。

  不錯的開局吸引了VC的目光,一些蘇州創投開始主動約談,但都被李天終止。“在李天的觀念裡,認為我們做的挺好的,為什麼要讓其他人進來分享利益,這還是因為傳統觀點很深。”吳幽回憶說,後來他們達成共識:就用200萬元砸,砸成什麼樣是什麼樣。本新聞共2頁,當前在第1頁12困難雖然前幾個月銷售額還不錯,但運營“好吃樂”讓吳幽感到越來越吃力。

  第一是新使用者的獲取。高峰時期每天200-300單的銷售額,推動力完全來自於廣告聯盟的投放,當廣告投放停止後,使用者量增加就會急劇放緩,每天訂單量也不斷下降。但是平均100元甚至越來越高獲取一個新使用者的成本,讓吳幽感覺到吃不消。

  他算了一筆賬:一個月網站倉儲、物流及人力各項開支大概是7萬元,但市場推廣費用就超過5萬元,佔比超過整體開支的40%。

  第二是原創品牌供應鏈要求太高。當時給“好吃樂”供貨的,最大的工廠規模3000多人,最小的就是家庭式的小作坊,供應鏈的標準很難統一。當時“好吃樂”設計了統一的食品包裝袋,需要先送到各個工廠、包裝好以後再進入在蘇州租用的500平米倉庫,中間環節非常多,對於一個特別小的公司來說節奏很難跟上。

  第三是食品安全問題。去年四月,上海“來伊份”休閒食品質量連續被曝光不合格,也給“好吃樂”帶來了負面影響,尤其相關部門要求“好吃樂”出具很多證明,過程非常麻煩,讓吳幽頭疼不已,並且開始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考慮。

  而最大的困難,依然是運營過程中與作為投資人李天的意見分歧。

  在吳幽看來,“好吃樂”運營初期有很多資料還是不錯的,比如客單價能夠達到150元,高於同行的90-120元,顧客對於食品的評價很好,退貨率幾乎等於零。他還是希望能夠以品牌為主,進駐多個電商平臺分銷,這樣可以節省大量市場、技術等費用和中間環節。

  儘管吳幽多次向李天提出上述理念,但李天一直不同意。與此同時,李天依然以傳統的思路看待網際網路。“我們考慮過微博營銷,甚至給李天註冊微博讓他體驗,但他覺得微博不靠譜。我還計劃過帶他去見北京做網際網路的朋友,但他都不願意去。”吳幽說。

  即使很謹慎的花錢,200萬元最終也在網站上線10個月後燒完,這個時候累計的銷售額差不多也是200萬元。吳幽認為用垂直B2C的思路再做下去實在沒有什麼前途,於是提出來停止網站運營。

  對於李天而言,習慣了投資回報率為1:10,很難接受B2C的虧損性投入,剛好約定的200萬元砸完,他也覺得沒有繼續做下去的必要。

  目前“好吃樂”的員工已經解散,只有一個開發新專案的員工兼職維護,有訂單就發貨,庫存沒貨了商品就下架。這樣一個轟轟烈烈的電商創業專案,就這樣悄然淹沒在網際網路泡沫裡了。

  反思

  吳幽的創業故事就是這樣,他在講述的時候也不斷提到了自我的反思,首先一點就是年紀太輕,對電商理解不是很深刻,很多細節想不細緻,“僅憑一股衝勁和猛勁,很難踏實的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