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撕書大戰作文

  高考撕書大戰早已成了高考前的慣例,甚至衍生出了高考撕書節等一系列考前學生解壓活動。寫關於高考撕書大戰的作文時,應該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的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範文一

  高考期間,想必各地高考撕書大戰立馬開啟。其實說真的,不必去討論此事的道德現象和影響。在其位你才會知道那個環境的壓力,馬上就要高考後了,不管高考撕書大戰是節日還是什麼,畢竟奮鬥了幾年,一切都值得慶祝!考生們,不管你們考完後心裡有的是恨還是壓力,都請附在這漫天書屑中盡情揮撒掉吧!

  近日,高考在即,各地高中考生上演撕書大戰。高考前,窗外嘩嘩墜落的書,和高中告別,和學妹***弟***告別,也和匆匆的這些年告別,過幾天就要高考了,祝你們放下包袱,加油吧!

  每年6月高考季,像高三學生撕書的新聞就會不斷地進入公眾視野。無論是高考前緊張的衝刺階段,還是高考後的徹底放鬆,似乎“摔啤酒瓶”“撕書”成了很多畢業生離開校園的標配動作。幾乎每個人的青春都曾這樣走過,都經歷過走上高考戰場的緊張和忙碌,心理的躁動讓很多人“壓力山大”,因此這樣的宣洩行為可以理解,至少可以緩解一部分情緒。

  在“要想成功,必先發瘋”的高三歲月,以撕書為情緒紓解出口,釋放經年累月的壓力,總比壓抑或爆發更健康有益。說白了,這是最人畜無害的一場儀式,宣告著禁錮歲月的解放,宣示著應試教育的荒誕,宣洩著青春荷爾蒙的熱量。誰不曾天馬行空、誰不曾年少輕狂?

  相較於正經八百的成人禮,漫天飛舞的碎裂的書卷,是青春瘋狂的印記。它就像成人世界的西紅柿大戰、潑水節、泥漿派對——再不瘋狂,青春就老了。撕書這件事,與其無妄地道德詰責,倒不如讓它成為畢業季自由來去的一種樂趣吧。

  範文二

  四年匆匆而過,即將散夥,和青春說再見。

  正逢高考時節,各地傳來撕書大戰的新聞,忽而感慨一下。

  在這個年代,“青春”這個話題太過於沉重,以致我不忍去懷念它。那些年,我們也曾為了高考沒日沒夜過。

  無論撕書是道德還是不道德,我覺得,都是很好的一種宣洩,雖然我不提倡。我覺得去健身房打打沙袋減減壓發發洩也是挺不錯的。

  十年寒窗苦,學生在高考前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在整個備考期間,學生們被那些成堆成堆的書壓抑到幾近崩潰,現在終於熬出頭了,解放了,體會到了一種“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的快樂,終於不用再那麼起五更爬半夜地刻苦讀書了。拼搏三年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現在考完了,書有何用?

  這種宣洩完全是對中國應試教育的憤慨。可是天朝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從小,我們便在“不讀書,不考上大學就沒出路”的教育下長大。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上一所好的大學,而考大學就是為了將來能有出路,這話確實有道理。說實話,沒有文憑,很難立足,這是現實。當然我們不排除那些沒上過大學但混的不錯的人,但是為了更好的未來,為了實現我們的夢想,我們至少得上個大學。所以高考就變得尤為重要。為了高考,我們千辛萬苦寒窗苦讀,到現在,一切都該結束了,我們終於得到了解脫,書是個什麼東西?

  網上有些人評論說,撕書是一種病態的洩憤。這種看法是完全不對的。高考前夕,有壓力很正常。學生們自我選擇以撕書的方式為情緒的抒解,釋放壓力。那麼這種發洩哪怕稍有些偏激和不理性的成分在裡面,卻也都是基於人的本性,試問如果沒有那麼多的“被學習”“被考試”,學生們又哪裡有那麼多的“被反抗”?教育本身已經不成教育,大家撕掉的不是知識,而是壓力。大家撕掉的不是素質不是節操,而是壓抑的青春。

  況且學生撕書畢竟是個人選擇,教科書和複習資料本來就是為高考準備的,也很難迴圈利用,高考過後即使不撕也難逃成為“廢紙”或者“破爛”的命運,學生通過撕書解壓,其實只是一種自我選擇的結果,如果有更好的解壓方式,學生們也不會選擇撕掉和自己相伴了三年的書本。我想,書本本身的含義就代表的是學生們壓抑而緊張的青春,而撕書恰恰代表了對那些不堪時光的告別。不過,相反的很多人在多年以後,卻無比懷念那年沒日沒夜奮鬥的日子。

  所以,對於撕書,我們應該更多的去理解他們,因為我們也是從那些年過來的。同時我也對無法改變的應試教育說出自己的看法:教育應該以人為本,更加人性化。

  也許沒過幾年,那些剛畢業的高中生也會像我現在一樣,無比懷念那年。

  範文三

  高考撕書大戰早已成了高考前的慣例,甚至衍生出了高考撕書節等一系列考前學生解壓活動,有網友對學生們這一行為做了評論:“高考前夕12年的青春,父母的心血,老師的耕耘,同學的友誼,所有的一切就這樣輕輕撕碎,奪窗而出,滿園飛花。”

  實際上有很多網友和家長並不認同甚至批判這一行為,認為撕書大戰“有辱斯文”過於極端,也有人覺得這是一種畸形的解壓方式,不利於教育的文明與開化功能。的確,不能說此番話毫無道理,但在高考前夕,太過激烈的言辭批評未免有些不合時宜,為即將高考的考生營造一個良好,穩定的社會和心理環境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也應該對所謂的撕書大戰多些理解,少些過分解讀。

  高考前夕,考生壓力大是很正常的,而加重一些學生心理負擔的“炒狀元”“黑馬黃袍加身”等社會行為,都是教育工作者人為“造”出來的,為的就是提升自己學校的競爭力和地區的升學率,而學生對此並沒有選擇權,只有遵從的份。

  只有高考前夕,臨近畢業學生們才能自我選擇以撕書的方式為情緒的抒解,釋放壓力。那麼這種發洩哪怕稍有些偏激和不理性的成分在裡面,卻也都是基於人的本性,試問如果沒有那麼多的“被學習”“被考試”,學生們又哪裡有那麼多的“被反抗”。

看了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