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的成語故事

  “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或者是令人驚訝的怪事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晉朝的時候,有個人名叫殷浩,他從小就用心苦讀,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因而學識十分淵博,善於表達,再加上又喜愛武藝,經常鑽研兵法,所以還精通各種戰爭謀略。

  由於他才能出眾,就被當時的皇帝任命為建武大,統率著揚州、豫州、徐州、兗***yǎn***州和青州五個州的軍隊。他擔任大期間,率領部隊打了很多勝仗,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在一次戰鬥中,殷浩的軍隊打了敗仗,他便被免去官職流放到信安這個偏遠的地方。

  殷浩到了信安之後,雖然表面上沒有任何反抗的言行,但內心裡卻是十分不滿,而且充滿了怨氣。人們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看到他,他總是要麼在靜坐發呆,要麼就在漫無目的地亂走,還用手在半空中比畫著寫字。大家暗中細細觀察後,才發現他原來一直在比畫著“咄咄怪事”這四個字。原來殷浩被罷官,事出突然,其中的原因連他自己也弄不明白。所以,他只是對空書寫“咄咄怪事”四字,來表現內心的迷惑和憤懣***mèn***。

  後來,人們引用“咄咄怪事”來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或者是令人驚訝的怪事情。咄咄,表示驚詫的聲音。

  【解釋】咄咄: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示例】噫!一小說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於著述界之前途,亦~,~。 ★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用法】偏正式;作賓語;與豈非、真是等連用。

  【近義詞】 莫名其妙、不可思議、 匪夷所思

  【反義詞】合情合理、順理成章、天經地義、 司空見慣、 不足為奇

  【歇後語】魚跳出來吃貓

  相關人物介紹:

  殷浩***303年―356年***,字淵源***因《晉書》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故改為深源***,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豫章太守、光祿勳殷羨之子,東晉時期大臣、將領。

  早年以見識度量、清明高遠而富有美名,酷愛《老子》,隱居十年不曾出仕做官,後受召會稽王司馬昱徵召入朝任建武、揚州刺史。當時桓溫的勢力因消滅成漢而逐漸坐大,司馬昱為和桓溫抗衡,開始有意栽培殷浩,令其參與朝政。因此,桓溫和殷浩的兩股勢力開始令東晉朝廷內部矛盾激化。王羲之、荀羨等人紛紛寫信勸阻,殷浩一概不理。

  永和五年***349年***,後趙皇帝石虎病死,諸子爭位而致關中大亂,東晉朝廷開始決策北伐,並任殷浩為中軍。永和八年***352年***,殷浩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許昌、洛陽。永和九年***353年***,殷浩中計兵敗許昌,桓溫趁機上表彈劾,朝廷只得將殷浩廢為庶人,流放東陽。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病死於東陽,時年53歲。

  人物評價:

  桓溫:"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僕,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

  王蒙:①"非以長勝人,處長亦勝人。";②"識致安處,足副時談"

  顧悅之:①"殷浩體德沈粹,識理淹長,風流雅勝,聲蓋當時。";②"既受削黜,自擯山海,杜門終身,與世兩絕,可謂克己復禮,窮而無怨者也。"

  王胡之:"己之府奧,蚤已傾寫而見,殷陳勢浩汗,眾源未可得測。"

  司馬昱:"淵源語不超詣簡至,然經綸思尋處,故有局陳。"

  時人評論:"思緯淹通,比羊叔子。"

  劉義慶《世說新語》:"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於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

  房玄齡等《晉書》:①"殷浩清徽雅量,眾議攸歸,高秩厚禮,不行而至,鹹謂教義由其興替,社稷俟以安危。及其入處國鈞,未有嘉謀善政,出總戎律,唯聞蹙國喪師,是知風流異貞固之才,談論非奇正之要。違方易任,以致播遷,悲失!";②"中軍鑑局,譽光雅俗。夷曠有餘,經綸不足。舍長任短,功虧名辱。";③"浩識度清遠,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

  陳普:"王蒙謝尚不堪論,庾翼桓溫亦浪言。兩晉士風真可笑,盡將管葛許深源。"

  李慈銘:"王濟之傲縱,王澄之狂暴,殷浩之虛合,謝萬之佻率,郗超之奸諂,王忱之輕很,皆亂世無賴,蠢國敗家,而士類相矜,以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