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實踐心得體會
暑期漫長而充滿期待,利用暑期進行實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暑期實踐心得,僅供大家參考。
從前期調研的準備工作到開始調研再到調研結束,近三個周的時間讓我經歷了許多、感受了許多、學到了許多。
一、實地調研的時候,每個地方的情況不一樣,調研也遇到了不同的問題,比如相關部門的不配合、不支援,比如物業主或是房主的冷言冷語,比如調研物件的不情願甚至是冷嘲熱諷……出現問題到解決問題,我覺得從中學到了不少:首先,遇到問題時我們的態度***積極面對或是消極逃避***對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在赤沙調研,對於問卷發放還摸不上門路,不清楚怎樣才能更快更好的把問卷發下去、做完。找居委會不成、找物業又不行,最後站在街頭的小商店邊上想要放棄卻又不甘心……再後試試跟老闆商量以小商店為“據點”發放問卷。老闆見我們效率太低,問過情況後給我們指了另一家物業,然後便是柳暗花明。如果一開始兩個“不成”後便放棄,那麼也不會有後來的順利調研。其次便是要重視團體合作,相互幫助和信任。調研都是在公寓裡面,如果只是一個人行動,會有種種不方便的因素:對於參加調研的女生來講,有安全的擔憂;對於參加調研的男生,則有人家不敢開門的尷尬。因此大家分工並結伴,兩個人一起,一個負責敲開門,另一個負責說服填問卷,當然很多時候也是相互配合。最後是有個好的態度,不管居委會、物業主或是調研物件的態度如何,面帶笑容、心平氣和加積極說服。
二、眼見為實。調研才發現,蟻族的居住、生活和心理狀況是比較讓人樂觀的。在廣州,蟻族居住條件並不像北京唐家嶺報道的那樣差;相反的,簡單裝修的房屋,300-500元的房價,500元的可能裝有空調,有廚房和衛生間……雖然不同房屋之間的過道擁擠狹窄,有的房間不見陽光,但是總體的感覺還是不錯的。蟻族對待生活的態度如我們預期,比較積極樂觀,大家有追求、有夢想,這個追求或許只是做好現在的工作,或許只是工資漲到2000元,或許……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為生計奔波的人群中的一員,生活平靜、淡定,沒有什麼特別。要說特別,那可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對生活和自我有著更高的期望吧。
三、好的心態對生活滿意程度和幸福感至關重要。調研訪談中發現,生活條件差不多的個體幸福感卻大不一樣:“挺知足的”或是“壓力大”、“沒希望”。具有的積極心理狀態的個體往往是對生活未來充滿希望,對生活現狀和未來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更多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面,認為事情會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們積極地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和發展方向,給自己一個努力的方向,盡力去實現這個目標;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適當調整目標,儘快做出反應,不怨天尤人、不消極逃避。
總之,整個調研給我最大的啟示是要保持好的心態,遇到問題時積極面對,那麼才有幸福和成功的可能。
很感謝學院給提供了這次“公費旅遊”的機會,讓我們毫無後顧之憂的可以在上虞這個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很陌生的地方搞各種各樣的活動。事實上我有一種很深的愧疚感,覺得我們這些大學生現在所做的社會實踐並不像是一種回饋社會、幫助社會的行為,反倒像是“擾民”。我們的出現我並不覺得讓我們自己學到了多少東西,而且各類大型活動的開展所消耗的費用遠遠超過我個人的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收益,不過倒是讓我看清了官方實踐的一些現狀,也算是一大收穫了吧。
個人覺得,我們的官方實踐存在著明顯的單向性。套用自己的專業——經濟學術語,這算是不根據需求提供的供給。我們搞問卷、搞調研,是我們在向社會索取,我們佔用了被調查者的時間,就是增加了他人的機會成本,但是調研的結果能否給社會帶來效益或效用,我很懷疑。也許有人說這些資料和分析的效用不是立杆見影,短期所能看到的。但是有誰能用科學的方法說明這些調研和分析會在將來給社會帶來效益?恐怕從中得到效用的最直接受益者就是我們學生本身,我們,完成了課題,拿到了學分。另一方面,我們搞的西瓜燈節、晚會等活動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推銷,我們並沒有問社會***小到某個社群***是否需要,是否歡迎,是否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在市場需求狀況不明的情況下推出此類“產品”***或者說更像是一類服務***,有可能會帶來的相反的效果。比如西瓜燈節,我不否認活動很成功,如果作為一個有人情味的人我也不應該說自己的隊說三道四。不過有一點,我們搞完活動後,西瓜皮和瓜子可以收拾,但滿地流淌的西瓜水卻不是我們所能完全解決的。最終解決這個問題的還得是當地的環衛工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使社會付出了更高的成本來幫助我們的實踐活動。實踐原本是用來幫助社會的,但是我們的行為也許和這個初衷背道而馳。
實踐結束後我又參加了一些別的實踐活動,比如在建設銀行實習、在報社實習。自私的說,參加這些活動僅僅是為了我個人的前途和發展。但事實上,在國外,即使是這種私人目的的實習,也是有完備的制度的。至少,一個經過完備的體系所歷練出來的實習生,可以相對那些沒有實習過的學生更容易就業,從巨集觀上來說就是為國家的解決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這也是有利於增加社會效益的。更不用說國外還有義工制度,這是一種實實在在具有現實效用的實踐活動。經濟學上有一個重要規律就是人具有正時間偏好,即認為當下的效用大於未來的效用。對於社會活動也一樣,試問是一個在“將來”還不知道能不能給社會帶來效益的活動好呢?還是一個即使見到效益的活動好呢?至少理性的人會做出選後者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國外的義工制度已經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我們中國大學生關注的所謂“前途”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如美國法令規定:學生參與社群服務,可以協助其就學選校,憑其對社群服務的事蹟而得學校當局的認可,增加其入學獲得許可的機會。 社會人士也可依其對社群服務的績效得到就職機關的認可,增加其就職的機率。 可說是培養服務精神,鼓勵奉獻的最佳方法;德國則規定一個學生要申請獎學金,就必須提供他做義工的情況,沒有做過義工的學生是不可能申請到獎學金的;在香港,不少企業為培養員工的團隊和奉獻精神專門撥出一定的工作時間, 讓員工去從事義務社會服務; 香港的大中小學都要求學生做義工, 義工的服務記錄要作為學生的品德評定和升學的依據之一。而且,在這些地區,想做義工的人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相關的組織機構,並得到專業化的培訓,使自己對社會的貢獻更加有效、更加專業化。這樣就避免了“有困難的得不到幫助、想幫人的找不到物件、好心反而幫倒忙”的局面,使得全社會都形成相互幫助的良好風氣。
也許有人認為我是說大話,有人說我一點也不合群,總是發表讓人不舒服的話。歌功頌德我的確不會,展現實踐隊的成就與美好也已經有其他同學做了,我再多自吹自誇兩句也沒有什麼意思。我覺得既然是心得就應該把心理最深處的思考抒發出來,就像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西塞羅說的那樣:“活著就意味著思考。”假如實踐過了卻只有膚淺的認知而沒有深刻的思考,那還不如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