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的歷史故事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通達事理、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王羲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書法家,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後人又稱之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後世的許多書法家,能超越王羲之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範本。他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分有關係,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

  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裡總是想著字型的結構,揣摩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划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裡洗滌筆硯。久而久之,整個池塘的水居然被染成黑色的了!不難看出,王羲之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們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觀裡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作為交換吧!”王羲之求鵝心切,便給觀裡寫了部《黃庭經》,道士則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讚歎地說:“右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書斷·王羲之》

  相關人物介紹: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臨沂***今屬山東***,生長於江蘇無錫,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後官拜右軍,人稱王右軍。其書法師承衛夫人、鍾繇。王羲之無真跡傳世。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帖,皆為後人臨摹。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官至右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12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少時師從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的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王羲之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聖教序》等。其中《蘭亭序》被譽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唐太宗李世民視《蘭亭序》為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