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宋代女子畫像的趣談

  宋代畫家筆下女子為什麼都是A4腰?行動如弱柳扶風?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

  閒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給予我們的強烈視覺藝術美感,無疑由來已久。唐代的楊玉環受到玄宗皇帝的專寵,其豐腴、其妖嬈,是否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審美潮流,我們不得而知。

  到了宋代,雖然李清照有“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自喻,但並不能說明宋代女性集體以瘦為美。不過,有跡象表明,宋代男人對女性外在的審美期待,在美學尺度上出現了“比黃花瘦”的轉移,當是不爭的事實。趙炎用一個“婉”字***美麗、嬌小、蒼白、纖弱***來概括這種“期待”,不一定恰當,但絕不會偏頗太多。

  在宋代文人繪畫裡,這種“期待”顯然無處不在。如反應城鄉市井平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圖》、《耕穫圖》、《七夕夜市圖》,反應民俗題材的節令畫如《歲朝圖》、《觀燈圖》,以及反應貴族文人生活的《西園雅集圖》、《聽琴圖》等等,畫中的女性看起來都比男人小一點,都有點削肩,比照唐代畫家,宋代畫家筆下的女子更為瘦小和嬌氣。

  在宋代人物畫中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刻意渲染男女性別差異和地位懸殊,藉以體現對女性的“婉”的期待。比如,女人的衣服都比男人的鮮亮。男人的衣服以一種顏色為主,一般是黑色或灰白色;女裝則飄蕩搖曳,色彩豔麗,一般由好幾種圖案和色調組成。 男裝一般是一件長衫。女人則穿得一層又一層,裙子和長袍外面罩短外衣或緊身坎肩,肩上披著披巾、綵帶,或又披披巾又扎綵帶。

  比如,頭髮的不同也很明顯。男人的頭髮都拉到頭頂上梳成頂簪,有時用小黑帽子罩住頭髮。比較之下,畫中的女人和女孩,頭髮也扎著,但不戴帽子。她們有時用珠寶或髮卡裝飾頭髮,但通常都讓它露出來一部分。髮型各種各樣,多半反映品味、地區和階級方面的不同。低階層婦女,出門時頭上戴著一塊布,大概是謙卑的標示,或稱“蓋頭面帽”。

  比如,畫中女侍的形象一般會被描畫為僕人、妾和宮女***而不是妻子***,但是拘謹和殷勤地服務使女人顯得更吸引人,這種“期待”必定被帶進夫婦關係之中。這當然是男子氣對女人味的三個“期待”:一是成功的男人必須有女人服侍著。二是服侍著男人的女人對於多數女人而言,也是審美上好的形象。用外貌和服務取悅男人並因此得到回報的女人,可能滿意地發現那些重要人物願意看見她們,願讓她們圍在旁邊。再比如,用不同的方式做事從而證明男女之間的差別,這一點在儒家思想裡被當作非常重要的原則。儒家禮儀著作列舉了一些小事的做法,如清晨問候父母,“丈夫唱諾,婦人道萬福。”一起參加某種儀式,男人磕頭兩次,女人四次等等。前邊說的幾幅繪畫中,已經形象化地通過男女不同的身體形象表達了區別的意圖。

  儘管用畫面表現性別差異和地位懸殊,並不能足夠塑造人的內心和思想,但宋朝畫家們的確通過衣服、髮型、首飾等日常生日細節及男人必須由女人侍奉的絕對中心主題,完成了強有力的審美期待和視覺訴求。直接表現在女人身體和行為上的符號成為傳遞男女性別、地位觀念的強有力方式。那麼,宋代畫家為何會出現這種審美期待或訴求呢?據趙炎分析,不外乎兩種原因。一是男人對自身的審美開始轉型,希望女人也跟著轉。我們知道,五代及唐以前,男人以彪悍唯美,美男子的標準之一是陽剛之氣。到了宋代,美男子普遍向文人轉移,變得陰柔起來。這種轉變可以從很多層面上說明。如轎子的使用明顯增多,收藏古董、精美瓷器成風,狩獵不再流行了。

  宋人認為,文人學子應該文雅、有書卷氣、好學深思或有藝術氣質,但不需要強壯、敏捷,或身手不凡。文人學子形象的流行無疑得益於印刷術的推廣應用,教育的普及,科舉制在選拔人才上的勝利。趙炎以為還有外部環境的影響。宋朝統治階級精英男士們把自己重新塑造為文士的形象,意在強調與北方競爭者形成對比,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都是尚武的形象。不言自明,把文人的生活方式視為高等,也就斷定漢族的文化高於非漢族文化。男人的這一轉型,作為社會生活主體之一的女人,也理所應當跟著轉型,女人只有變得更為纖弱和和順,才能***的審美需要。試想,一個文弱的書生身邊陪伴一群豐腴的女子,視覺上無論如何不怎麼協調。藝術家在繪畫作品裡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了男人的這種期待。

  二是情慾享受上的某種暗示。宋代士大夫地位空前暴漲,既意味著儒學綱常的復興,又意味著對年輕、衣著漂亮、殷勤和順從的女人的需求開始空前起來,並且樂此不疲。因此,他們對女性的“婉”有所期待也就順理成章了。如畫中描繪的侍奉男人的女子,要麼是侍奉皇帝的宮女,要麼是侍奉學者的婢女和妾,要麼是侍奉文人墨客的妓女,數量總比男人多,但中心人物一定得是男的,女人只是使男人更愉快、更享受的陪襯。

  換句話說,女侍的在場,證明了男人擁有的權力,足夠得到很多女人為他服務。如果女性個個都是“楊玉環”型別的肥胖女子,還如何證明男人的中心地位?還如何讓男人獲得情慾上的滿足?期待是一種普遍願望,宋代畫家們通過作品藝術地再現了男人的普遍願望:更為瘦小的女性形象可能是男人的共同嚮往。也難怪李清照形容自己比黃花還瘦,宋代男人視女子為柔弱、嬌小的普遍願望,甚至可能直接導致了女子纏足在南宋後期的普遍化。

  宋代文學歷史:

  宋朝文學十足發達,秉詩、詞、散文都有偉大成就。讓宋朝散文走向興盛並承接古文運動的大師是歐陽修。歐陽修的散文主旨明確、內容充實、平易自然,為宋朝散文的風格奠定基調。三蘇之中,蘇洵的文章以議論見長,文風雄奇勁簡。蘇軾的文章灑脫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帶些憂鬱,前後《赤壁賦》等文章確定他在文壇上不可撼動的地位。他的弟子也頗有出息,陳師道、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和李膺號稱“蘇門六君子”。

  蘇軾南宋時期,蘇軾的散文甚至成為科舉考試的範文,時人言:“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而蘇轍的文章疏於敘事而長於議論。曾鞏忠實的追隨歐陽修的風格,以記敘文和議論文為主。文風自然純樸,少有華麗辭藻。王安石也以議論文為長,風格雄健自然。但是到了南渡之後,宋朝的散文就開始衰落,其後的文人都無法同北宋六家相比”[73]。 楊萬里的詩歌清新活潑,以天然風景為主;范成大的詩歌關心民生,詩風清麗秀婉;陸游的詩以愛國著稱,他的詩對偶工整,後人言“好對偶被放翁用盡”[74]。

  宋詩雖不及唐詩,但遠在明清之上,目前正在編撰的《全宋詩》收錄宋詩作品達十六萬多首之巨。與散文相同,歐陽修也開創宋朝的詩風,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部詩話《六一詩話》就是其所著。王安石詩風工練,比歐陽修更講究修辭技巧與典故運用。

  蘇軾的詩變化多端,雄放灑脫。其吸收前朝所有詩人的手法,並長於各種詩體,尤其是古體與七言近體,可謂別開生面,奔放靈動,成為宋詩一代大宗。黃庭堅雖出於蘇門,但卻開創江西詩派,他的詩歌模仿杜甫,講究煉字煆句,顯得耐人尋味。之後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和尤褒,也堪與北宋三家相比。

  詞是曲子詞的簡稱,也稱長短句。根據《全宋詞》的記錄,宋朝詞人達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殘篇總計達到兩萬零四百多首。詞是宋朝文學的標誌性體裁。晏殊被稱為宋朝詞家初祖,其詞和婉明麗。歐陽修的詞也富於花間派之風格。柳永在宋詞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詞令人耳目一新,確定長調的地位,充實詞的形式,豐富詞的表現手法。作品廣為大眾喜愛以至於當時人言“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75]。

  其後,蘇軾又對宋詞進行徹底的革新,他創立豪放派,擴大詞的選材範圍,為後來的南宋愛國詞奠定基礎。周邦彥是格律派的始祖,其後的女詞人李清照也屬此列。在靖康之難後,憂患意識使得豪放派佔據詞的統治地位。其中以辛棄疾為大成。

  此外,宋代“說話”***評書***非常流行,說話的內容就是話本。最著名的話本有《三國志平話》、《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大宋宣和遺事》等;一些明清白話小說也是根據宋朝的話本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