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安全

  是指利用網路管理控制和技術措施,保證在一個網路環境裡,資料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護。包括兩個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邏輯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統裝置及相關設施受到物理保護,免於破壞、丟失等。邏輯安全包括資訊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簡介

  不僅包括組網的硬體、管理控制網路的軟體,也包括共享的資源,快捷的網路服務,所以定義網路安全應考慮涵蓋計算機網路所涉及的全部內容。參照ISO給出的電腦保安定義,認為是指:“保護計算機網路系統中的硬體,軟體和資料資源,不因偶然或惡意的原因遭到破壞、更改、洩露,使網路系統連續可靠性地正常執行,網路服務正常有序。”

  電腦保安潛在威脅

  對計算機資訊構成不安全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人為的因素、自然的因素和偶發的因素。其中,人為因素是指,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計算機網路存在的漏洞,或者潛入計算機房,盜用計算機系統資源,非法獲取重要資料、篡改系統資料、破壞硬體裝置、編制計算機病毒。人為因素是對計算機資訊網路安全威脅最大的因素。計算機網路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保密性:資訊不洩露給非授權使用者、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資料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資訊在儲存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可用性: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資訊。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係統的正常執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可控性:對資訊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可審查性:出現的安全問題時提供依據與手段

  可審查性:出現的安全問題時提供依據與手段

  計算機網路的脆弱性

  網際網路是對全世界都開放的網路,任何單位或個人都可以在網上方便地傳輸和獲取各種資訊,網際網路這種具有開放性、共享性、國際性的特點就對提出了挑戰。網際網路的不安全性主要有以下幾項:

  1、網路的開放性

  網路的技術是全開放的,使得網路所面臨的攻擊來自多方面。或是來自物理傳輸線路的攻擊,或是來自對網路通訊協議的攻擊,以及對計算機軟體、硬體的漏洞實施攻擊。

  2、網路的國際性

  意味著對網路的攻擊不僅是來自於本地網路的使用者,還可以是網際網路上其他國家的黑客,所以,網路的安全面臨著國際化的挑戰。

  3、網路的自由性

  大多數的網路對使用者的使用沒有技術上的約束,使用者可以自由的上網,釋出和獲取各類資訊。

  計算機系統硬體和通訊設施極易遭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如:各種自然災害如地震、泥石流、水災、風暴、建築物破壞等對計算機網路構成威脅。還有一些偶發性因素,如電源故障、裝置的機能失常、軟體開發過程中留下的某些漏洞等,也對計算機網路構成嚴重威脅。此外管理不好、規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較低、操作失誤、瀆職行為等都會對計算機資訊保安造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