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大前程狄更斯讀後感

  小說不只是暗喻了一個道理或一種情感,而是創造了一個世界。讀了狄更斯遠大前程,讀者明白他創造了怎麼的一個時節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遠大前程給人的感覺是老爺子給膝下的兒孫講當年的故事。

  我放棄字裡行間那股親切樸實娓娓道來的氣息,卻獨愛那些大段描述郝薇香病態生活方式的語言。大概是被她為愛瘋狂的強烈情感所折服吧。一個人散失理智的去愛另一個人,不計較得失,不計較生命,付出所有的血與淚。我做不到,只能痴痴的望著她,看著她。看著她毀滅自己,卻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

  現實中,我卻要計較,要理智。因為我不為自己而活,我為父母,我為親人。我不能像書中的那麼自私。想來,作家確實是造夢者。造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只為活出我們現實中不敢有的生命。

  篇二

  第一次完整看完一本英文小說,雖然讀的不是全英文版的。《遠大前程》是英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之一。讀這本《遠大前程》,純屬偶然的機會,而在讀這本書之前,自己的狀態是不佳的,非常浮躁、迷茫、消極,就和書中的主人公匹普一樣,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的現有狀態,希望自己有一個美好的將來,希望有人能幫自己一把而擺脫貧窮的現狀,希望自己富貴,希望自己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希望自己關心的人也能夠多關心自己。至少,能改變自己現在的不理想的狀態吧!讀著,讀著,發現自己和文中的主人公匹普太像了,在像郝維仙、埃斯苔娜那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面前,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

  是的,《遠大前程》前期的匹普和以前的自己甚至是現在的自己太像了。前期的匹普,反感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姐姐;去郝維仙小姐家中做客,被埃斯苔娜小姐羞辱時匹普的感受,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同伴對自己的欺負。如果我能懷著寬容的心去寬容同伴小時候的無心,也許自己的虛榮心不會那麼強烈。讀完這本小說,我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還沒有超脫“虛榮”,想想自己現在浮躁的狀態,想想自己為什麼會走到今天的地步,想想自己的人生到現在為止為什麼還沒有目標,想想自己為什麼會覺得路不是自己想要的,想想自己為什麼會做事沒勁,再想想自己這些年的快樂在哪裡、自己現在的幸福在哪裡……也許,這一切的不順都是自己“愛慕虛榮”而傷害了自己本應該擁有快樂,導致了自己一再的無法把握現在。我們應該把握現在,常懷感恩,讓自己內心強大起來。

  篇三

  《遠大前程》是英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晚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結構和語言上堪稱完美”。試圖從小說的主題、人物刻畫及自己的感想等角度,來表達自己的讀後感想。

  一、老師上課的講授,我知道了《遠大前程》***又名《孤星血淚》***這部著名的小說,並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利用課餘時間略讀了整部小說。下面就這部小說談談我小小的感想。

  二、首先,先介紹一下作者和這部小說的地位吧。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年***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著名的小說家,是英國文學史上古典作家中除莎士比亞之外最重要的作家,也是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最傑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創作頗豐,對英國和歐洲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遠大前程》是狄更斯晚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埃德加·約翰遜曾高度讚揚這部小說,認為《遠大前程》在“狄更斯所有作品中結構和語言都堪稱是最完美的。他的作品在20世紀初就被介紹到中國,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他創作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和社會批判精神,以及高超的藝術技巧,對中國現代小說都有影響。狄更斯是英國最受歡迎的小說家—即使是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他仍無愧於這一可敬的稱號。

  三、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主人公匹普,是個孤兒,他依靠姐姐的撫養長大。但姬姐對他很粗氮只有姐夫卻處處迴護他。在小時候,匹普曾經掩護過一個逃亡的囚徒。後來,他被鎮上的一個神經質的地主貴族小姐叫去伺候比給她消愁解悶。在那裡,匹普見到了郝薇香的養女,美貌而又高傲的艾絲黛拉。匹普深深地愛上了她。他自傷形穢,為了要得到艾絲黛拉的愛情,他一心想做個“上等人”。匹普逐漸長大成人了,他當了幹鐵匠營生的姐夫的學徒,但是連年過節還是上郝薇香家去,思管這時郝薇香已經招艾絲黛拉送出國“接受上流小姐的教育去啦”,可是匹普卻越來越熱戀著艾絲黛拉。後來匹普意外接受了一份遺產,說是有個不願透露姓名的財主委託他通知匹普,並且到倫敦去接受“上等人的教育”。

  匹普還以為這是出於郝薇香的主意,他的幻想可以變成規實了,自然全盤接受這種安排。匹普來到倫敦接受“上等人”教育的時期,艾絲撰拉又回國了,匹普又能經常和艾絲黛拉相見。艾絲黛拉若即若離、忽冷忽熱的態度把個匹普挑逗得十分痛苦。但是匹普還是一廂情願地以為這是郝薇香為了成全艾絲黛拉和他的好姻緣,給他的磨鍊和考驗,因此,還是苦苦地戀著她。然而不久,真相就大白了。有一個人來找匹普,匹普認出此人就是他童年時救過的逃犯。原來就是這個逃到海外異國發財致富的囚犯阿伯爾。馬格韋契暗中出錢要把他匹普培養成一個“上等人”。他現在偷偷回國,就是想看一看他安培養的上等人現在出落得怎麼樣了。這件事完全和郝薇香無關。郝薇香所以一再找匹普去,在精神上對匹普進行了無情的折磨。

  按照當時英國的法拽逃往海外的囚徒重回本國是耍處以絞刑的。匹普幹方百計張羅船隻想把馬格韋契送上去美洲的輪船,但結果被馬格韋契的死對頭,也就是過去教唆馬格韋契犯罪後來卻消遙法外的主犯康佩生所發現。他追蹤前來,使得馬格韋契沒有逃成功。匹普原來心裡所懷的巨大的希望、理想,終於全部破滅了:人家應許給他的讓他成為“上等人”基礎的財產,因為馬格韋契身份的暴露而全部落空了。要不是匹普的好心的姐夫的支援,匹普最後還得被關進債務人監獄。

  故事的結局是:匹普靠一個好朋友的支援,才在海外找到一點立足之地。十多年以後,他回國來探望姐夫。有一天,他去憑弔已經死去的郝薇香的莊屋,不料他在那裡見到了已經寡居的艾絲熊拉,原來她也是來憑弔這座廢墟的。最後,兩個飽經滄桑的愛人,在互道“我們言歸於好”中離開了這個富有象徵意義的吞噬一切的廢墟。故事中的小說生動地描寫了由於對金錢和上流社會生活的追求,原本天真善良的主人公匹普逐漸變得虛榮、忘恩負義,而“恩人”的出現使他不得不重新面對現實,在一系列的變故中,他最終迴歸人性之美;

  四、讀完這本小說,讀罷匹普的坎坷人生,我反覆斟酌匹普帶給我的啟發:書中這個典型的英國貧民,從小做著過上奢華上等生活的夢想。意外得到了一筆財富而得意滿滿,卻不意看到了上等生活的種種劣跡與不幸,最終得知財富的背後其實也是沒有脫離世俗與骯髒。幸好及時醒悟過來,只有踏實的工作和生活才是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