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唐詩宋詞賞析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詩詞創作的高峰,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那關於高中的唐詩宋詞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精心整理的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1:終南山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註釋
1.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里,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為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里,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2.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縣誌》:"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里。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這裡指帝都長安。
4.青靄:山中的嵐氣。靄:雲氣。
5.海隅:海邊。終南山並不到海,此為誇張之詞。
6 分野:古天文學名詞。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的位置來區分中國境內的地域,被稱為分野。地上的每一個區域都對應星空的某一處分野。
7.壑:山谷。“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這兩句是說終南山連綿延伸,佔地極廣,中峰兩側的分野都變了,眾山谷的天氣也陰晴變化,各自不同。
8.人處:有人煙處。
賞析
詩旨在詠歎終南山的巨集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於象”的藝術效果。
本詩旨在詠歎終南山的巨集偉壯觀。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的主峰之高峻和山勢之連亙。從取景角度看是仰視與平眺。頜聯寫近景,身在山中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從取景角度看,是回望與入看。頸聯描寫登上山後在中峰縱目俯瞰,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幹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免,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終南山之壯美,便不言而喻了。
篇2:從軍行七首·其四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齡
原文: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
⑴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製樂器。關山月:樂府曲名,屬橫吹曲。多為傷離別之辭。
⑶獨上:一作“獨坐”。
⑷無那:無奈,指無法消除思親之愁。一作“誰解”。
⑸新聲:新的歌曲。
⑹關山:邊塞。舊別:一作“離別”。
⑺撩亂:心裡煩亂。邊愁:久住邊疆的愁苦。聽不盡:一作“彈不盡”。
⑻關城:指邊關的守城。
⑼雲沙:像雲一樣的風沙。
⑽表:上表,上書。掩塵骨:指屍骨安葬。掩,埋。
⑾龍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築城於此,置神威軍戍守。長雲:層層濃雲。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門關。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
⒁破:一作“斬”。樓蘭: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常常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政權。終不還:一作“竟不還”。
⒂前軍:指唐軍的先頭部隊。洮河:河名,源出甘肅臨洮西北的西傾山,最後流入黃河。
⒃吐谷渾: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稱,晉時鮮卑慕容氏的後裔。據《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吐谷渾居甘松山之陽,洮水之西,南抵白蘭,地數千裡。”唐高宗時吐谷渾曾經被唐朝與吐蕃的聯軍所擊敗。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區製作的一種工藝品,可用來儲水。
⒅敕:專指皇帝的詔書。星馳:像流星一樣迅疾賓士,也可解釋為星夜賓士。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樣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臺。
賞析
唐代邊塞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第四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東西相距數千裡,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門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物件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裡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
篇3: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註釋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2達旦:到天亮。
3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5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牆後的石臺。
6歸去:回去,這裡指回到月宮裡去。
7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8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受不住。勝:承擔、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10何似:何如,哪裡比得上。
賞析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歎造化的巧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篇4: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賞析
該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融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裡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髮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皮日休《縹緲峰》:“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彷彿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於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這裡“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於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