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作文及批改評語
作文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學生的難題,很多高中生對作文存在畏難情緒,找不到正確的寫作思路。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孔子春遊,感慨於水遇方則方,遇圓則圓,不禁嘆曰:“斯善矣!”人生豈不如是?人性如水,遇強暴淫威能方正耿直,遇良善小弱能柔和謙卑,方圓並濟,才能止於至善之地。
民族之魂”魯迅,因為懂得方圓之道,所以有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錚錚信條。先生如椽巨筆,批專制,倡民主,刺人心,濟世救人。他的方,是不屈服於國民政府的恐嚇威脅,敢說真話,表真心;他的圓,是愛生如子,極力庇護受追捕的學生,不辭勞苦,不怕牽累。而他之所以為,是因為他熾熱的心中燃著對民族的愛、對青年的愛、對祖國未來的愛。思方行圓,方圓並濟,成就了魯迅的大愛與至善。
“二十世紀中國的良心”巴金,因為懂得方圓之道,所以有了“願化春泥”的樸素言語。在民智初開的年代,他毅然掙脫舊家庭的束縛,與封建禮教抗爭,追逐廣闊新天地;在人心最黑暗、渾濁的年代,他堅定信念,不棄光明,始終苦中作樂,不屈服於時運的不公;而晚年的他,更是寫成《隨想錄》浩浩長卷,剖析自己,點亮希望的星星之火。他的方,是不屈於強權的抗爭;他的圓,是心繫於百姓的奉獻。他之所以為,是因為心中對光明的堅守,對未來的憧憬。思方行圓,方圓相濟,成就了巴金的奉獻與至善。
然而有一類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違背歷史與人民的選擇,最終只會自取滅亡、遺臭萬年。
郅都不懂愛民如子的善心,一味迎合漢武帝,嚴刑酷法,殺人如麻,終被寫入《酷吏列傳》,受人詬病。他的確“方”,方得剛正古直令人敬畏;而缺了這“圓”,“方”只會被打得稜角盡失,難以為善。
方圓之道,在於心中所思,手中所行。方圓之道,盡在方寸之間。
我不禁想起西子湖畔,雷峰塔下壓著的傳說,法海之所以被人民詬罵,或許正是因為他過於方正,不肯行圓。最終拆算了白娘子和許仙,可惜他終日對著門前的西湖之水,竟沒有懂得這人性如水,思方行圓之道。
善心當以方為槳,以圓為舟,不畏風浪,普度眾生。思方,行圓,止於至善。
評語:文字的俊健深刻顯示出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字修養,用語典雅而簡練,論理嚴密而深刻,善用對比論證,這既體現在魯迅、巴金身上的方圓各不同,也體現在與郅都的對照。注意:“才能止於至善之地”應該為“才能達於至善之地”。
二
青蟲破繭成蝶,是因為生命航線中安排了破繭這一艱苦航線。
海龜伸頭探路,是因為生命航線中預定了嘗試並躲避敵人的路線。
可是人總是要干預他們。好心人拿剪刀剪開繭,可蝶已無力再展翅高飛;好心遊客趕走老鷹,可成群的小龜無力再見到自己的父母。
於是我們才明白:不要改變生命的航線。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潛的生命航線是指向自然,遠離世俗的。不明的君主改變他的航向,可陶潛只上任不足百天,便辭職歸隱。世俗的利慾不適合“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當他回到自己生命航線時,不免感慨“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不免由衷感嘆:“久在樊籠裡,復得反自然”。
悠然自得,恬淡自然是陶淵明的生命航線,我們不能改變。
“孩子的路要讓孩子自己去走,我們不能總是為他們鋪平道路”。這是一句淺顯而又具有深刻道理的話,記得一位高考狀元的家長說過:“他的生活一直都自己安排,學習也不用我們管,他明白自己的路”。不用自己的思想改變孩子,不用自己的權力影響孩子,生命的航線便自然伸直。而有些家長,在校找老師,在外找朋友,為孩子鋪就一條“平坦大道”,看似前途光明,實則未來渺茫,受慣了寵愛的孩子經不住批評,習慣了平坦的孩子難以適應社會之路的崎嶇不平。
人生之路必然要經過痛苦、挫折,一旦改變了這條荊棘路,孩子就如未破繭的蝶,已不能展翅飛翔;孩子就如不知敵情的小海龜,將葬身鷹腹。“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改變生命必經的航線。
不改變別人的生命航線,人民戰士葉英毅然選擇改變自己的飛行航線,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用死完成了一次壯烈飛行。他的生命航線已無法改變也不能改變,但他用生命詮釋:為了維持他人正常的人生航線,堅持自己為人民的人生航線,是偉大的!
這一刻我們明白,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生命的航線,不要改變它,讓我們每個人都向著自己的航線,奮力飛翔!生命才會完美,不要改變生命的航線,讓他向著生命遠航!
評語:文章開篇破題,用青蟲破繭成蝶,海龜伸頭探路揭示生命航線的無比重要性。接著,聯絡現實生活,提出了“孩子的路要讓孩子自己去走,我們不能總是為他們鋪平道路”的觀點。結尾宕開一筆,進一步補充、完善論點,進而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三
五味齊為上,五音全為善。五味齊方能品嚐到生活的苦澀酸甜,鹹淡有道;五音全方能領悟生活的婉轉悠揚,雅俗協調。生活少一味缺一音便覺寡淡無趣。生活越是平衡越是豐盛。
平衡的生活中,不應有一物過為突出,也不應有一物過於衰弱。平衡的生活當創造出一種意境——如朗月當空,普照萬物,世間的一切都被調和,都在清冽的月色下,息息相生,渾然一體。
上溯宋代名家蘇軾,以長短句為世人熟知,但蘇軾的才情遠不侷限於此。東坡善文、善畫,能御、能曲。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了宋至後世最受推崇的典型文人。或許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性格也被塑造得圓潤飽滿,不缺於事。在朝野便竭力盡瘁,被貶謫時則放情山水,在自然中追求那平衡而豐盛的生活。
簞食瓢飲不美,美的是居陋室不改其樂的人;竹篁短籬不美,美的是採菊東籬下的人。若陶潛,若梅妻鶴子的林逋,無不是把握了生活的平衡,心淡下來不生豔想,欲寡下來不生競心,自在隨性,伴著苦菊寒梅收穫了人生的豐盛。人是紅塵過客,免不了世事的關卡。縱使不做那在自然中擁抱平衡生活的隱士,人們也能跳出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力求生活的平衡自在。
印度詩豪泰戈爾作為亞洲第一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文學造詣自然不在話下,但最能感染我們的,是他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對真我的追求。我們忘不了他苦思冥想的樣子,更忘不了他在芒果樹下為孩子們朗誦詩篇時欣然的神情。我想他深諳此道——在生活狀態的不斷變化下力求平衡。
你聽,那個捷克人說——生活在別處。生活不應只有單薄的一種,它理應以多種形態在我們的四周活躍著。這樣的人生才是有趣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才是平衡而豐盛的人生。
印度思想家奧修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但我更願意說:儘管去做,儘管比較。因為只有千姿百態才能夠構成平衡的生活,而平衡的生活更應該囊括這千姿百態。
五味相調,五音齊全。生活越是平衡越是豐盛。
評語:這篇哲理散文用形象的比喻論證開頭,以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為主論述“生活越是平衡越是豐盛”。作者有豐厚的文化積澱,善於將自己熟悉的人與事為自己的觀點服務,有舊例新說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