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語文高考模擬卷試題

  如何提高高考語文複習的效率,讓語文複習變得更為有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參考。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絃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浩瀚、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

  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一度盛興於民間,深得人們喜愛,用以抒情詠懷。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民間詩歌集《詩經》中的許多作品那裡得到印證,如《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這說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時期,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

  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

  關於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既然傳為先古聖賢所作,古琴理所當然地成為發揚先賢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特殊的意義。例如,古琴的形狀以前寬後狹為標準,其實是象徵尊卑的意涵。《風俗通》中記載了:“琴長四尺五寸,法四時五行也;七絃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說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徵四時五行,到後來文王、武王加的二絃,則是有君臣之恩的意義在裡面。至於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徵閏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則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所謂“焚香操琴”,對琴樂藝術的欣賞,講究的是一種“淨”與“靜”的體現。古琴音樂之所以能夠給予人們一種曲調高古的意境,這是因為古人對於彈琴的時機、心情、儀容以及氣氛,甚至在物件的選擇上,都是非常講究的。有所謂“六忌、七不彈”之說。“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風、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種天氣氣候,“七不彈”則是指:聞喪者、奏樂時、事冗時、不淨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種情況,都不是彈琴的好時機。

  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古琴被視為聖人治理國事的圭臬,君子修身養性的憑藉,所以只要是違反了聖人與君子的風範,一律不準彈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記載:“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可見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蘊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國樂器,古琴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展現出君子修身養性的精神境界。

  ***選自2011年7月15日中國國學網,有刪改***

  1.下列有關“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先秦時期,古琴除了作為雅樂出現在許多重大神聖的場合外,還被人們用來抒情詠懷,在民間流行,深受人們歡迎。

  B.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作為中華民族最早的彈絃樂器,古琴早在孔子時期就已經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國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是關於誰最早製造了古琴這個問題,一直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許多說法也僅是傳說而已。

  D.作為發揚先賢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們賦予許多特殊的含義,如其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中國,古琴是遺存最為豐富的一種樂器。不僅有許多古琴精品傳世,還有大量的琴譜、琴曲被保留了下來。

  B.古人對彈琴的各種條件及彈琴物件的選擇十分講究,這也是古琴音樂能讓人感受到曲調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因此,比其他中國器物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D.古琴被認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蘊含,是聖人治理國事的準則,它的地位是棋術、書法、繪畫所不能比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中有許多詩歌內容涉及古琴,可見,在春秋時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經是一件受到人們歡迎的樂器。

  B.古琴在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特殊的意義和文化內涵。如“文王、武王加二絃”之舉賦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義,“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則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等,這些在《風俗通》中都有記載。

  C.關於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彈”的說法,古人認為如果遇上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或者哪怕只是事務繁雜、衣冠不整都不是彈奏古琴的好時機。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它與棋術、書法、繪畫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題

  專諸者,吳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吳也,知專諸之能。伍子胥既見吳王僚,說以伐楚之利。吳公子光曰:“彼伍員父兄皆死於楚而員言伐楚,欲自為報私仇也,非能為吳。”吳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慾殺吳王僚,乃曰:“彼光將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乃進專諸於公子光。光之父曰吳王諸樊。諸樊弟三人:次曰餘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諸樊知季子札賢而不立太子,以次傳三弟,欲卒致國於季子札。諸樊既死,傳餘祭。餘祭死,傳夷眛。夷眛死,當傳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吳人乃立夷眛之子僚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吳王僚欲因楚喪,使其二弟公子蓋餘、屬庸將兵圍楚之灊;使延陵季子於晉,以觀諸侯之變。楚發兵絕吳將蓋餘、屬庸路,吳兵不得還。於是公子光謂專諸曰:“此時不可失!不求何獲?且光真王嗣,當立,季子雖來,不吾廢也。”專諸曰:“王僚可殺也。母老子弱,而兩弟將兵伐楚,楚絕其後。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公子光頓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夾立侍,皆持長鈹。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盡滅之,遂自立為王,是為闔閭。闔閭乃封專諸之子以為上卿。

  《史記 刺客列傳》

  [注]灊***qián***:古水名,在今四川境內。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吳也 如:到 往

  B. 欲卒致國於季子札 致:到達

  C. 公子光詳為足疾 詳:通“佯”假裝

  D. 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 擘 :掰開

  5.以下六句話,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公子光能“自立為王”原因的一組是***3分***

  ①光真適嗣,當立 ②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

  ③夾立侍,皆持長鈹 ④光伏甲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

  ⑤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伍子胥來到吳國,他遊說吳王攻打楚國,被公子光說成是為了報私仇,動機不單純,因此他的建議不被採納。對此伍子胥並沒反駁。

  B. 專諸認為,公子光是吳國真正的繼承人,吳王僚想把王位傳給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專諸才決定幫助公子光奪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奪位之機已到,一方面解除專諸的後顧之憂,讓其刺殺王僚;另一方面設宴邀請王僚,王僚最終上當被殺。

  D.公子光依靠專諸奪位成功,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還是封專諸的兒子做了上卿。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此時不可失!不求何獲?且光真王嗣,當立,季子雖來,不吾廢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 8~9題

  綿谷回寄蔡氏昆仲 羅隱

  一年兩度錦江遊, 前值東風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礙馬, 好雲無處不遮樓。

  山牽別恨和腸斷, 水帶離聲入夢流。

  今日因君試回首, 淡煙喬木隔綿州。

  [注]綿谷:地名,今四川廣元縣。“蔡氏昆仲”,是羅隱遊錦江時認識的兩兄弟。

  8.這首詩依次表現了詩人怎樣不同的感情?請作具體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詩歌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言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忍尤而攘詬。 ,固前聖之所厚。***屈原《離騷》***

  ***2***春冬之時,____________________,迴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酈道元《三峽》***

  ***3***使六國各愛其人,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誰得而族滅也?***杜牧《阿房宮賦》***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一大題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作答時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大題的題號塗黑。

  三、文學類文字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題***25分***

  想起陶  宋長征

  ①想起陶,就想起了鄉村,想起那些樸拙的面孔,溫厚、柔軟、粗糙,卻有著細密的紋理,在心間輕輕流淌。

  ②陶是怎樣走來的,或者,哪一個祖先為了給易逝的光陰,找到一個盛放的器皿;或者,為了把食物的溫暖,及時送給在田埂上勞作的親人。在遠古的暮色下,苦思冥想,把腳邊的泥土摶了又摶,然後狠狠地摔在地上——架爐,生火,祈禱火神,終於在一個煙青色的黃昏,含淚將陶捧出。

  ③陶,承載了多少歲月滄桑,見證過幾許悲喜哀樂。在生命的版圖上,你找不到一個沒有陶的村莊。暗紅,或深褐色的質地,一點也不精美,一點也不華麗,甚至看上去和一個莊稼人那般笨拙,卻能安放下整個鄉村。簡單的鄉村,質樸的炊煙,沒有了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煙火日月?

  ④我是從陶裡走來的。那陶片上簡單的圖案,一尾三文魚或一株三葉草,曾經是我鮮活生動的祖先。陶從漫長的時光星河走來,溫暖著簡單的鄉村,戰火與硝煙,困苦與劫難。易碎,卻依舊從容。少年時,常聽得一聲聲鋦鍋補碗的吆喝聲,踏著鄉村的暮色而來,肯定是老鋦匠揹著一張弓弦走進村裡。鋦,補,分崩離析的歲月也一樣可以縫補。你看他小心翼翼地帶上花鏡,把腳放平,把腿放穩,把破碎的陶的器皿夾在腿間,哧啦,哧啦,拉著古樸的琴聲。以至於到了後來,當我一不小心打碎了傢什,就會自告奮勇地站在母親面前:拿來,我去補。在鄉下,母親是寬容的,就像對待她的莊稼,就像對待她親手侍弄的那些活物。陶,你發現沒有——圓圓的口兒,厚厚的底兒,中間一直圓圓鼓鼓。我想那是母親才有的胸懷吧,把苦難和風雨咽在肚子裡,把親切與寬容慈祥地呈現,讓每一個鄉村的兒女都在土陶一樣質樸的溫暖裡成長。

  ⑤金木水火土,陶是鄉間的土著。

  ⑥在輝煌的宮殿裡你看不見陶的影子,青銅的,鎦金的,千年溫玉的高貴與典雅在宮闈裡穿梭。陶只屬於民間,屬於鄉村,屬於一個手捧陶罐匆匆趕往河邊的女子,她腳步匆匆,是去浣洗衣衫,還是去盛一罐清粼粼的河水,然後洗滌那如黛的青絲。或者只是為了在河邊看一看自己俏麗的容顏吧,怕明月送歸的人發現些許的憔悴。女人的村莊,母親的村莊,一生的辛勞怎麼可以離開與陶相伴的光陰?

  ⑦陶的來路本就在鄉間。河灘、溝渠,一抔遠古的泥土,還殘留著祖先的味道。手是生在鄉間的手,也只有土生土長的手掌,才能把陶的歲月摶轉得那樣流暢。孤單、貧窮,或者太過簡樸,都不說,把易散的光陰凝聚在一起,放進一座時間的熔爐,土就堅硬了,釉就潤滑了,即使通體透著原始與單純,也預示著將要包容下鄉村的冷暖。我相信,每一個燒陶人都是虔誠的,只有把血液與靈魂在烈焰中燒灼,才能修得完整的身心,不貪圖什麼,只求平安、團圓和一些小小的幸福之果。

  ⑧裝在陶裡的日子也那樣短暫,泥土經過了燃燒,土陶經過了日月的浸潤,這鄉下的日子還是一晃一天。日升了,月落了,村前小河裡的水幾漲幾落,一個人的一生就躲進了陶裡。被封存,被儲藏,會不會也在某天,復而化為了泥土,再次融進一片鄉土的靈魂。

  ⑨不是我又想起了陶,當陶突然於某夜走失,我看見眼中的落寞。陶走了,她的青春,被陶封存的青春會不會一樣會消弭?或者,陶根本就不懂。從遠古的歲月孤單上路,見慣了太多的風雨滄桑,世事輪轉,等某天清晨被隆隆作響的機器從深埋著的地下挖掘出來,也可能只是些殘片,然後在灼熱的陽光下被人撫摸,審視——這時候,會不會有人想起陶?

  ***選自《散文》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