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圓的教學反思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及時地進行初中數學的教學反思是極為必要的,教師可以通過對教學觀念、過程、方法、效果等的不斷反思,發現新的問題,改進教學過程,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更好地促進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和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啟用已經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經驗,促使學生逐步歸納、內化,上升到數學層面來認識圓。

  從設計的角度反思:

  1.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

  設計時改變許多教師在探究前為學生提示或者出示探究步驟的做法,充分讓學生感受跳起來摘蘋果的樂趣。我認為那樣看起來是學生自己探究,但是還是在教師條條框框的約束下進行的,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學生並不清楚。這樣失敗的機率可以說微乎其微,當然就談不上分析失敗的原因。積極主動的教學時間準確把握固然重要,學生探究的結果也很重要,但是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失敗經驗更重要,我們沒有必要害怕學生得不出結果。

  2.敢於跳出教材。

  在備課過程中,我發現先畫圓然後認識半徑、直徑並不合理,造成學生在交流中難以準確表述。所以就先認識再畫圓,這樣做也得到了許多教師的肯定。

  3.重視知識的自然生成。

  我認為新知識的提出、新結論的生成應該是自然而然的。教材中半徑、直徑的作用放在課後練習中,我認為不符合學生的認知,學生已經在課堂中進行了幾次畫圓,不可能不出現這樣的疑問,我們為什麼不能在學生出現問題時就引導學生反思呢?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找畫圖中的問題,自然引出圓心決定圓的位置,設計新穎,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畫圓要求學生畫大一點的圓,學生自然會通過改變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或直接量地辦法,儘管學生並沒有非常清楚半徑的作用,但實際已經有意識,所以教師一出示:半徑決定圓的******時,學生很順利的得出。

  從課堂效果的角度看:

  整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勤思、勤動手中積極探究,課堂參與度較廣。

  幾點不足:

  1.教師應變能力有待提高。

  在課堂中出現了教師意料之外的問題時,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致使課堂教學受到了影響。

  2.細節設計不夠合理。

  在出示半徑和直徑的定義時,只是口頭的進行描述,沒有進行明確展示出來,使得學生對定義沒有明確概念。

  篇二

  在九年級上冊我們學習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弦、弧、圓心角和圓周角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九下的圓二主要是講點、直線、圓與圓的位置關係。點與圓的位置關係是圓二的第一節,是一節基礎課,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它也為下面的學習做了一個鋪墊。

  這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通過一個動態圖展示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然後讓學生總結出圓與直線的三種位置關係,然後再在簡單的應用中體會它們的應用,並提煉出判斷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路,最後再進行一個提升練習。這節課的內容沒有難點,主要是掌握了方法,再針對方法進行一定量的訓練。在做練習的過程中,感覺學生掌握的還可以,基礎題大部分能掌握,程度好一些的學生能夠獨立的完成一些拔高題。

  相信通過課上的講解和課下的練習,學生能夠掌握好,並能為下面的學習做好準備!

  篇三

  通過備課、上課的前後比較,我認識到課改教師課前備課固然重要,課後反思***回頭看***更有利於教師及時反饋教學實踐的資訊,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自身教學水平。課後反思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上完每節課後,應對教學情景創設進行回顧總結,考慮你所創設的情景是否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絡緊密?是否與上課內容相符?在引入過程中還存在哪些不和諧之處?同時根據這節課的教學體會和從學生中反饋的資訊,考慮下次課的情景創設,並及時修正教案。

  二、“上課效果”:備課的最終目的是

  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因此,一節課下來,我們應認真從每一位學生的上課表情、課堂作業、回答問題、演板以及教師的課堂觀察等環節反思本節課的實際效果如何?做到心中有數。效果好要有經驗積累,效果差要找出原因,並在教案的反思一欄中作好詳細的記載以便及時修正。

  三、“教法學法”:上完一節課,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

  四、教學中的疏漏與失誤在所難免,如教學內容安排欠妥,教學方法設計不當,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方式單調等等。課後進行這樣的反思,及時客觀的找出教學過程中的不足與失誤,並能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正確的面對這些問題,做好及時查漏補缺工作,我們的課堂便會越來越來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