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複習題

  同學們在把七年級語文第四單的理論知識複習好的同時,也應該要多做一些複習題,從題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時學懂,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⒈根據拼音,用正楷寫出下列漢字。

  Rùn niàng liáo xī sù

  朗*** *** 醞*** *** *** ***亮 *** ***月 沿*** ***

  ⒉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⑴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__***A.飛 B.叫 C.轉 D.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⑵小草偷偷地從土裡__________***A.鑽 B.長 C.冒 D.竄***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⑶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__________***A.飄 B.罩 C.籠 D.散***著一層薄煙。

  以上三題考查的是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和運用詞語的能力,要根據前後詞語的搭配關係來確定選項,而且平時要注意積累,有了一定的語感,做起來就得心應手了。

  ⑷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

  ⑸絕 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峽》***

  以上二題考查的是背誦積累,只需熟知課文內容,並不寫錯別字即可得滿分。

  ⑹《春》一文中,從觸覺角度寫春風的句子是

  ⑺《三峽》一文中直接描寫山勢高峻的句子是

  ⑻《三峽》中從直接寫江水迅疾的句子是

  以上三題都是理解型的背誦,不僅要求熟背課文,而且要理解原文內容,這樣才能正確地默寫出課文中的原話。

  ⒊閱讀《春》,回答問題:

  ⑴“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三個句子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麼?

  ⑵寫蜜蜂鬧和蝴蝶飛與春花圖的描寫有什麼關係?

  ⑶“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這三個比喻句的含義各是什麼,它們的次序能顛倒嗎?為什麼?

  ⑷本文描述的五幅畫面都令人陶醉,請任選一個角度,談談自己最欣賞哪一幅圖畫,為什麼?

  ⑸本文不僅寫景優美生動,更能做到情景交融。試談談你的理解。

  ⒋閱讀《三峽》,回答問題: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及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巖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⑴根據課文的描述,想想“峽”的意思,並說說本文為什麼要以描寫“山水”為主。

  ⑵三峽江水的特點是什麼?李白有一首詩表達了與它相同的情景,你能默寫這首詩嗎?

  ⑶文章描寫三峽四季景色,為什麼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而先寫夏景?

  ***4***《與朱元思書》一文中有這麼一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寫水勢湍急,《三峽》一文中哪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5***翻譯劃線句的意思:

  ⒌閱讀《綠》選段,回答問題: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盪。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 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面板;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指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國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瞭,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彷彿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 ---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捨不得你;我怎捨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麼?

  ***1***本段文字從哪幾個角度突出一個“綠”字?

  ***2***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傳神的語言往往創造出詩的意境,感情頌讀《綠》,試舉一例,用心揣摩其妙在何處。

  ***3***《綠》與《春》都是朱自清先生的寫景美文,你更喜歡哪一篇?請至少選一個角度說說你的理由。

  ***二***

  1、想一想,填一填

  《濟南的冬天》出自現代作家 之手,他原名 ,字 。他代表作品主要有小說《 》、《 》,話劇《 》。

  2、根據拼音,用正楷字在下面的田字格中寫出相應的漢字。

  Chénɡ清 主zǎi pánɡbó*** *** bènɡ發 púfú*** ***

  3、根據課文內容默寫

  ①.山坡上,有的 ,有的 ;這樣,一道兒

  ,一道兒 ,給山們穿上了有件帶水紋的花衣。

  ②.等到快有日落的時候, 斜射在山腰上, , 。

  4.體會下面句子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

  ①.山坡上臥著寫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②.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

  ③.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

  5.閱讀下面語段,寫出其寫景的順序層次。

  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波動著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了凋敝的顏色。

  這段文字寫景的順序是:

  6.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後面練習。

  ①夏天的色彩是金黃色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著事物的終極。夏天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就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的衝刺。

  ②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起晚睡亦夠辛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了風;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雲。麥子打完了,該鬆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他們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①.根據全文內容,選段①寫夏天的 ,選段②寫夏天的 。

  ②.你怎樣理解文中“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意思。

  ③.畫線句子中的“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在表達上起什麼作用?

  ④.從選段描寫看,你認為蘊涵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7.閱讀美文,完成後面題目。

  故都的秋

  郁達夫

  ⑴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⑵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⑶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⑷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⑸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⑹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利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曲都市閒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裡,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⑺ “唉,天可真涼了─—”

  ⑻ “可不是麼?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⑼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

  ⑽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⑾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有刪改***

  ①.根據第***2******10***段,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相比,兩者特點是什麼?

  南國之秋 ;北國之秋

  ②.文章***3***-***9***段,依次描寫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

  ③.試體會第***6***段中畫線句子的妙處。

  ④.文章字裡行間融入了熱愛北國秋天的感情,文中哪句話直接表達出了這感情?

  ⑤.你曾經學習過讚頌秋天的詩詞,試寫兩句。

  答案:

  ***一***

  ⒈略

  ⒉ ⑴D⑵ A⑶ C⑹“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⑺重巖疊嶂,隱天蔽日。⑻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⒊⑴這三種顏色是和前文的"桃樹"、"杏樹"、"梨樹"一一對應的。

  ⑵側面表現花兒的繁茂、鮮豔、甜香。

  ⑶句一表現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開始,給人以無限希望;句二狀寫春天的美,令人喜愛;句三讚美春天充滿活力,給人以信心和力量。三句形象地表現了春天成長的過程,排列有序,因此不能顛倒。

  ⑷提示:可從對景物特點的把握,修辭手法的運用等角度來談,言之成理即可。

  ⑸文中多處描寫字裡行間都滿溢著對春天的喜愛、讚美之情。如:春草圖,擬人化的手法,寫孩子們的嬉戲等,側面寫春草帶給人的歡樂。

  ⒋⑴“峽”者,兩山夾著的水道也。文章描繪的景物自然以“山”、“水”為主體,理解、讀背這篇課文,自然也以“山”、“水”為線。

  ⑵迅疾。《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⑶作為三峽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峽夏天迅猛、凶險的江水,所以先寫夏天景色,後寫春冬的明麗多姿,最後寫秋天的悲涼之景。這也符合讀者情感認知的順序。

  ***4***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⒌⑴寫瀑流,用“飛花碎玉”來描摹,寫梅雨潭閃閃的綠色贊為“離合的神光”,將純淨的水色喻為溫潤的碧玉。大量的比喻修辭的運用,從視角、觸角、感覺等角度具體形象地展示“奇異的綠”、“醉人的綠”。作者還聯想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通過比較來讚美梅雨潭的綠。

  ⑵如: “鑲在兩條溼溼的黑邊裡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一個“鑲”字描繪瀑布處在山澗中的狀態,既準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於立體感;動態美,作者寫梅雨亭的形象是“彷彿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踞”一“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

  ⑶此題為開放題,言之成理就行。可從以下角度去賞析:用口語有著鮮明的節奏感,讀起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注重以生動而傳神的修辭手法創造出詩的意境;還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虛實相生,情景交融。

  ***二***

  1.略 2. 澄 宰 磅礴 迸 匍匐 3. 略

  4..① 兩個“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繪出山坡上小村莊的安詳,小村莊房頂上薄雪覆蓋的安詳情景,充滿溫馨,充滿情趣。 ②. “點”表現出冬天水面的一絲熱氣,突出濟南冬天溫暖的特點 ③.“撲打”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描寫出大地麥浪翻滾,好似波濤,與遠處的山、天上的雲相接,與起汽車相接的壯觀場景。“撲打”極富動感和力度。 5. 由高到低,由遠而近

  6. ①.熱烈 緊張 ②.承接了春和秋,在夏天,麥子成熟收割了,而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正在蓬勃生長。 ③.採用反覆的修辭,使句式短促有力,突出了夏天緊張的旋律,表現了農民勞動的辛勞。 ④.對夏天火熱生活的熱愛,對農民的讚美。

  7.①.南國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北國之秋:色彩濃烈,秋味十足

  ②.秋天陽光下的花草 秋天的槐樹 秋蟬的鳴叫 秋雨 秋天的果樹

  ③.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的描繪出秋雨過後,雨過天晴,陽光普照的清新景色。整句顯得溫馨而富有情趣。 ④.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⑤.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