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春天有關的古詩賞析

  春天是百花齊放的季節到處充滿著生機,在古代眾多的古詩詞中有那幾首描寫了春天的景色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減字木蘭花·春月宋代:蘇軾

  二月十五夜,與趙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搖盪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輕雲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譯文

  春夜的庭院中,月兒正在當空。銀光在搖盪的美酒上閃爍不定,好似優美的舞步。走過迴廊,已經半落的梅花發出陣陣幽香。

  那輕風吹拂薄霧籠罩的春月,總是照著少年行樂的地方。不像秋天的月光照著孤獨的遠行人,更備感淒涼。

  註釋

  1、春庭:春季的庭院。

  2、月午:指月亮升到天頂。陰曆十五日半夜。

  3、搖盪香醪***láo***:指月光下花香如陳釀的酒香在飄溢。香醪,美酒佳釀。

  4、光欲舞:梅花晃動引得月光不定,如同梅花在舞蹈。

  5、半落:微微低垂。

  6、婉娩***wǎn miǎn***: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7、輕雲薄霧:輕柔的雲,薄薄的霧,喻月光柔美與梅花香飄。

  8、秋光:秋月。

  9、離人:離開家鄉與親人的人,這裡指作者自己。

  ***二***

  點絳脣·紅杏飄香宋代:蘇軾

  紅杏飄香,柳含煙翠拖輕縷。水邊朱戶。盡卷黃昏雨。

  燭影搖風,一枕傷春緒。歸不去。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

  賞析

  上片懸想伊人之情境。“紅杏飄香,柳含煙翠拖輕縷”,起筆點染春色如畫。萬紫千紅之春光,數紅杏、柳煙最具有特徵性,故詞中素有“紅杏枝頭春意鬧”、“江上柳如煙”之名句。此寫紅杏意猶未足,更寫其香,杏花之香,別具一種清芬,寫出飄香,足見詞人感受之馨逸。此寫翠柳,狀之以含煙,又狀之以拖輕縷,既能寫出其輕如煙之態,又寫出其垂絲拂拂之姿,亦足見詞人感受之美好。這番美好的春色,本是大自然賜予人類之造化,詞人則以之賦予對伊人之鐘情。這是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下邊二句,遂由境及人。“水邊朱戶”,點出伊人所居。朱戶、臨水,皆暗示伊人之美、之秀氣。筆意與起二句同一旨趣。“盡卷黃昏雨”,詞筆至此終於寫出伊人,同時又已輕輕宕開。伊人捲簾,其所見唯一片黃昏雨而已。黃昏雨,隱然喻說著一個愁字。句首之盡字,猶言總是,實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無可奈何之情。此情融於一片黃昏雨景,隱秀之至。

  下片寫自己相思情境。“燭影搖風,一枕傷春緒。”燭影暗承上文黃昏而來,搖風,可見窗戶洞開,亦暗合前之朱戶捲簾。傷春緒即相思情,一枕,言總是愁臥,愁緒滿懷,相思成疾矣。此句又正與盡卷黃昏雨相映照。上寫伊人捲簾愁望黃昏之雨,此寫自己相思成疾臥對風燭,遂以虛摹與寫實,造成共時之奇境。挽合之精妙,有如兩鏡交輝,啟示著雙方心靈相向、靈犀相通但是無法如願以償之人生命運。“歸不去”,遂一語道盡此情無法圓滿之恨事。“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鳳樓朱戶歸不去。唯有長存於詞人心靈中之矚望而已。“何處”二字,問得悽然,其情畢見。矚望終非現實,現實是兩人之間,橫亙著一段不可逾越之距離。詞人以芳草萋萋之歸路象喻之。此路雖是歸路,直指鳳樓朱戶,但實在無法越過。句中“迷”之一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長地遠之恨,意餘言外。

  ***三***

  浣溪沙·風壓輕雲貼水飛宋代:蘇軾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賞析

  “風壓輕雲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作者用輕快的筆觸三塗兩抹,就把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圖描繪出來。他既沒有用濃重的色彩,也沒有用豔麗的詞藻,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勾勒出幾樣景物,感染力很強,呈現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氣息。在一個多雲轉晴的春日裡,作者徜徉於池館內外,但見和風吹拂大地,薄雲***柳絮***貼水迅飛,輕陰擱雨,天氣初晴,那銜泥的新燕,正軟語呢喃。按理說,面對著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應該心情振奮、逸興遄飛了,但緊接著一句卻是“沈郎多病不勝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約,腰圍帶減,瘦損不堪,值茲陽和氣清之際,更加弱不禁風了。首句連用三個動詞“壓”、“貼”、“飛”,構成連動句式,振動起整個畫面。次句把時、空互動在一起寫:季節是春天***由燕爭泥可推知***,天氣是初晴,地點在池館內外。這兩句色彩明快。第三句點出作者自己,由於情感外射,整幅畫面頓時從明快變為陰鬱;這一喜、一憂、一揚、一抑,產生了跌宕的審美效果,更增加了詞的動態美。詩意到此出現了巨大轉折,為過渡到下片做好了準備。

  “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鴻雁傳書,用《漢書·蘇武傳》中典故,詩詞裡常用這個典故。鴻雁不捎個信來,而鷓鴣啼聲,更是時時勾起詞人對故舊的思念。“沙上”“竹間”,既分別為鴻雁和鷓鴣棲息之地,也極可能即作者舉目所見之景。作者謫居黃州期間所寫“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與此詞類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無知;但由於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這樣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蘊的“韻外之致”***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就耐人尋味了。唐代皎然《詩式》說:“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這句則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說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瞭;二、落花能夠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於作者與落花的命運相似;三、落花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無可勸慰。

  全詞僅上片開頭兩句寫景,第三句抒情,用的是先實後虛的手法。下片則虛實結合,情中見景。在蘇軾筆下,不僅“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而且於情語中也往往見景物。這是一種很高妙的手法。

猜你喜歡:

1.關於描寫春天的古詩文

2.描寫春天 古詩

3.春天勵志詩句大全

4.描寫春天古詩文 關於描寫春天的詩句

5.歌頌春天的經典古詩詞

6.關於描寫春天的古詩1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