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的手抄報怎麼畫

  製作手抄報是一項手腦並用的活動,不僅反映了小學生捕捉到的豐富多彩的知識資訊,也客觀地展現了小學生在書寫、繪畫、排版等方面的技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供大家學習參考。

  四年級的手抄報的圖片參考

>

  四年級的手抄報參考圖***1***

  四年級的手抄報參考圖***2***

  四年級的手抄報參考圖***3***

  四年級的手抄報參考圖***4***

  四年級的手抄報參考圖***5***

  四年級的手抄報參考圖***6***

  四年級的手抄報參考圖***7***

  四年級的手抄報的資料參考

  一、寓言故事

  魯國有一個鄉下人,送給宋元君兩個用繩子結成的疙瘩,並說希望能有解開疙瘩的人。

  於是,宋元君向全國下令說:“凡是聰明的人、有技巧的人,都來解這兩個疙瘩。”

  宋元君的命令引來了國內的能工巧匠和許多腦瓜子靈活的人。他們紛紛進宮解這兩個疙瘩,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能夠解開。他們只好搖搖頭,無可奈何地離去。

  有一個叫倪說的人,不但學識豐富、智慧非凡,就連他的弟子,也很了不起。他的一個弟子對老師說:“讓我前去一試,行嗎?”

  倪說信任地點點頭,示意他去。

  這個弟子拜見宋元君,宋元君叫左右拿出繩疙瘩讓他解。只見他將兩個疙瘩打量一番,拿起其中一個,雙手飛快地翻動,終於將疙瘩解開了。周圍觀看的人發出一片叫好聲,宋元君也十分欣賞他的能幹聰明。

  第二個疙瘩還擺在案上沒動靜。宋元君示意倪說的這個弟子繼續解第二個疙瘩。可是這個弟子十分肯定地說:“不是我不能解開這個疙瘩,而是這疙瘩本來就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宋元君將信將疑,於是派人找來了那個魯國人,把倪說弟子的答案說給他聽。那個魯國人聽了,十分驚訝地說:“妙呀!的確是這樣的,擺在案上的這個疙瘩是個沒解的疙瘩。這是我親手編制出來的,它沒法解開,這一點,只有我知道,而倪說的弟子沒有親眼見我編制這個疙瘩,卻能看出它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說明他的智慧是遠遠超過我的。”

  天下人只知道就疙瘩解疙瘩,而不去用腦筋推敲疙瘩形成的原因,所以往往會碰到死結,解來解去,連一個疙瘩也解不開。這則寓言提醒我們,要像倪說的弟子那樣用分析的眼光,區別對待不同性質的事物,這樣才能繞過障礙,抓住關鍵,克服困難,順利地解開自己工作中一個又一個的“疙瘩”;同時也要注意從實際出發,避免死鑽牛角尖。

  二、成語故事

  【成語】: 望門投止

  【拼音】: wàng mén tóu zhǐ

  【解釋】: 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況急迫,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見於《後漢書·張儉傳》: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東漢時,山陽高平***今山東兗州一帶***有一個叫張儉的人,字元節。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張儉出任山陽東部督郵***官名,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教令,兼司獄訟捕亡等事***一職。當時,有一個專權的宦官侯覽是山陽防東人。侯覽家裡的人依仗侯覽的權勢在防東殘害百姓,無惡不作。為此,張儉寫信告發了侯覽和他的母親。因為侯覽整天在皇帝身邊轉,這封信沒到皇帝手中就被侯覽扣下了。從此侯覽和張儉結了仇。

  張儉有個同鄉叫朱並,是個奉迎拍馬的小人,歷來為張儉所不齒。朱並聽說張儉告發了侯覽,為了討好侯覽,便向朝廷告密,說張儉私結黨羽,圖謀不規。侯覽見後,立即下令逮捕張儉。張儉見官府人馬來勢凶凶,只好匆匆逃亡,看到誰家可以避難,就投在人家門下。因為當地老百姓都知道張儉歷來很正直,名聲很好,都冒著風險收留他。

  後來,人們便將望門投止引為成語,形容在急迫情況下,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暫時的存身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