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為主題的教育培訓心得
編者按:家校共育是現今學校發展的大方向,作者通過一次教育培訓,瞭解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下面我們來看看他的《呼喚家校共育,補上教育短板》培訓感悟吧!
2017年7月13-17日,在扶貧驗收即將開始的前夕教體局領導頂著壓力批准我們42人到南京參加了2017年新教育年會,因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所以倍感珍惜,學習過程更加用心。邊學習邊思考,有以下感悟,彙報如下:
一、要正視我們在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本次年會主題為“相聚行知棲霞,共話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可多年來卻是農村學校的短板,有客觀原因,如師資問題,家長素質問題,也有主觀方面的認識問題:
***一***沒有認識到父母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家校合作形式單一,處於淺層次的“家校聯絡”。縱觀農村學校家校“合作”的方式,有以下幾種:1、打電話。2、約談個別家長,一般是在學生出現問題時。3、召開家長會。4、建立班級微信群,在群裡和家長進行交流。做得較好的學校能夠開辦“家長學校”,定期對家長進行培訓引導;定期面向家長開放,組織家長進課堂;開發家長資源,利用有特長的家長開闢第二課堂。但仍處於以學校為中心,家長圍著學校轉和“利用家長資源”的狀態。
***三***師資及家長素質的侷限。
不能否認,教師的缺編和農村學生父母素質偏低是制約家校合作的重要原因。因為缺編,教師工作量大,日常的教學已讓教師疲憊不堪,不願再涉足家庭教育問題,自己能處理的自己處理,屬於家庭原因的問題則聽之任之。農村家長大多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文化水平較低,在家庭教育方面缺少理念,沒有耐心,孩子出現問題只能降低要求,無奈接受,不能積極主動尋找改變策略。所以,農村學校家校共育的氛圍較難形成。
二、探尋家校共育的路徑。
首先,要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父親和母親是如同教師一樣的教育者,他們不亞於教師,是富有智慧的人類創造者,因為兒子的智慧在他還未降生到人間的時候,就從父母的根上伸展出來”。家庭是孩子生長的土壤,學校要和家長做志同道合的教育同盟軍,才能促進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堅定家校共育的信念,我們才會積極創造條件,探尋家校合作路徑。
農村學校學生家境及父母素質與城市學校有明顯差距,但農村學校家庭教育有農村的優勢,如父母打工出苦力掙錢會讓孩子懂得父母之艱辛,從而激勵自己更加上進;農村的生活環境促使學生也要參與田間勞動和幹家務,這可以培養學生的堅韌和毅力,鍛鍊體魄;農村一年四季的變化、秋收冬藏讓學生更親近大自然等等,只要我們用心開發,農村自有農村家校共育的特色。
在農村家校共育的實施過程中,因家長素質參差不齊,有一項工作我們要做實,即瞭解每個學生家庭情況,根據父母年齡、職業、文化水平等進行分類,針對不同型別的家庭設計家校共育路徑。這次新教育年會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家校共育實施辦法,如親子共讀、共寫日記、開辦“新父母微講堂”、“新父母俱樂部”等,通過有效的途徑,使“無證上崗”的“自然型家長”成長為“持證上崗”的“專家型家長”。對於農村學校,可能一時達不到這樣的高度,但開始去做,便有效果。今年暑假前,四間房鄉開展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教師、學生、家長共讀經典”活動,受到家長的歡迎,一初中堅持開辦“家長講堂”,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也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家校共育“不是不可為,是不為也”。與很多家長交流,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困惑,渴望得到來自學校的指導,“家校共育”應該成為我們重要的話題。當然區域不同,基礎不同,採用的方式應有所不同,“家校共育”作為農村教育的短板,更需要因地制宜,有新的內容,新的方式。
三、家校共育,時不我待,意義深遠。
新教育年會上聽了十位校長教師的報告,各有亮點,但對家校合作的理解停留於家校溝通、共寫共讀、家長學校、家長會等操作層面,對共育目的,機制,家庭教育的個性等沒有深度的理解。葉文番和孫雲曉兩位專家的點評獨具慧眼,提出要研究的問題和建議,很讓人佩服。尤其是晚上再聽孫雲曉老師的講座,特別是互動環節,讓我聽到一線教師校長對家校共育的困惑及努力,我對家庭教育有了新的看法。我們日常談家校共育其實是以學校為主體,一切從學校需求出發,圍繞學校的任務讓家長參與。這充其量只是家校溝通,或者利用家長資源。而非影響到真正的家庭教育。真正的家庭教育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有家庭便有家庭教育,可謂歷史悠久,我國有很多家教的經驗,如曾國藩家書,家風家訓,家庭的影響是學校教育無法替代的。我們談的家校合作,小而言之,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大而言之,是擔當起社會的責任,因一個孩子,改變一個家庭,兩個父母,因孩子的教育而帶動千萬個家庭、千千萬萬個父母的進步,這是多麼有意義有價值的行動啊!
這次年會,深深感受到新教育人的激情,新教育團隊力量的強大,區域推進對榜樣校長、榜樣教師的有力促進等,觀摩學校的社團展示、辦學理念及水平讓我們震撼,但限於篇幅,不再一一展開述說,僅圍繞年會主題談談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希望以這次年會為契機,讓我們開始一個新的課題——家校共育,補上農村教育的短板。
作者| 四間房鄉 周康樂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