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的讀書筆記

  明朝魏學洢所寫的說明文《核舟記》,讀者對此文有什麼看法?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開頭是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說明所用的原材料體積很小,而表現的範圍極廣,可見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說明他構思精巧之後,接著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這就明顯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圖,即以具體作品來證明作者對王叔遠技藝的評價是合乎實際的。

  中間是分說: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可分兩層。

  全文寫了作者對核舟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藝術家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讚歎以及對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讚美之情。

  篇二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動的表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舟上五人,鬚眉比見,其他如箬篷、窗、楫、壺、爐等,無不應有盡有;還有三十四個字,勾畫了了,真可謂巧奪天工。本文就是對這件藝術品的文字說明。閱讀時,要善於運用想象力再造出這件藝術品的形象,並仔細品味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經過細緻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一定的空間順序描寫了船的4個部分,分別為,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 本文題目末字“記”,係指文體而言。“記”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紹完核舟之後,還有一段議論***見“有關資料”***,課文刪去它的絕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後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靈怪矣哉”。因此,現在看來,它跟我們常見的說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篇三

  本文語言平實、洗練,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畫相結合的寫法,不只貌似,而且傳神。例如:寫蘇東坡與黃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令人不只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段,又是極細膩的文筆。寫佛印是“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突出了這個出家人形象的特徵,與讀書人蘇、黃神情不屬。

  這些描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藝的精妙,使讀者深為讚歎。

  開頭,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點出“核舟”所雕刻的內容。第一句就介紹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在很小的木頭上能雕出各色各樣的景物,而且形神畢肖,第二句點明“核舟”所雕刻的內容是“大蘇泛赤壁”,為下文張本。
 

核舟記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