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實地練太極方可輕靈敏捷

  學習太極拳的人都知道,中正安舒是太極拳基本功,太極拳最重視的是下盤穩定,而。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可提高身體穩定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是一項整體運動,想要練好太極拳,就要練好下盤功夫,是太極拳基本功,也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

  在民間武術界,一般將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盤,也稱之為三盤功夫。上盤講手上功夫中盤講身上功夫,下盤講腿上功夫,下盤的腿腳功夫大致可以分為兩方面。

  其一是柔韌性,指通過耗腿,以及各種腿法的練習,達到增強腿部柔韌性的目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抽筋拔骨。其二是力量性,是在柔韌性練習的基礎上通過一些組合練習,達到增強腿部力量的目的,同時達到“下肢穩固”的目的。

  長期練習太極拳能增強人體下肢力量,提高人體平衡力,曾經美國專家,通過不同的鍛鍊方式做實驗,發現,練太極拳的人抗衰跌能力最強。

  這是由於在完成太極拳動作時,身體重心是在不斷轉換.也就是虛實變化.所以腿部力量就得到很好地鍛鍊,身體的鬆沉,也起到了保持身體平衡穩定的作用。這從一個側面驗證了太極拳“下盤穩固”的重要性。

  “下盤穩固”的前提首先是身體重心要沉下來.在太極拳中就是要做到腰髖鬆沉,這樣就提高了身體縱向的平衡穩定性,太極拳中稱之為中定。在這個基礎上.身體重心的合理分配、力量的運用、動作中虛實的微妙變化、氣息的沉浮等等,才能順利地完成。

  俗話講腳踏實地,就是要紮紮實實的站穩了,才能發揮出太極拳的技擊技巧。要想達到紮實的目的,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四肢就要始終保持在“自然彎曲”的狀態,因為太極拳一個重要的動作要領就是“曲中求直”。

  練太極拳下盤功夫就是要鬆腰胯,腰胯的鬆沉穩,可提高腿部穩定性,鍛鍊腿部力量,胯要鬆到位,這樣才能不偏不倚。

  對於下盤而言,就是沉下來,穩下來。腰髖沉下來,身體下盤自然就穩固,有如同腳下生根的感覺。這不僅是肢體的感覺,同時也會感到氣就沉下來了,隨之心態也平和了。

  練習太極拳,首先要加強腿部力量。通過動作的轉換、架勢的穩定、重心的穩固、虛實的變化、力量的合理分配,逐漸增強股四頭肌和腿部肌群得力量,達到很好的支撐的作用。這就如同“生根”。

  郝前輩所講的就是對太極拳“三盤功夫”的描述,是一種體悟。當然在推手過程中,這也是一種手法的實際應用,就要做到“猶如不倒翁,上欲輕,下欲沉”隨時在變化,手要準,身要活,不要靈。因此,沒有紮實的”腳下生根“,也就沒有輕靈之說。

  怎樣練好太極拳的下盤功夫

  從小腹、尾骨、襠、膝、腿及腳腕到腳為下盤。下盤名為襠勁,是隨著上中盤的旋轉而變換的,但襠、膝與腰的配合,如同全體的發動機,十分重要,而尾骨與小腹的配合是否適當,又是襠、膝能否配合協調的主要關鍵。至於步法的進退,更是制勝的要法,另文詳述。

  襠

  會陰穴及兩旁的大筋***緊貼大腿根裡側***屬於襠。從頭頂的百會穴通過腰脊要與會陰穴上下對正。頂勁是上領的,腰勁是左右旋轉的,而襠勁是開圓而下沉的。襠勁中間開圓,應如同城門的涵洞那麼圓***最忌岔為人字形***。這兩條大筋則如同鐘錶的遊絲似的,隨著腰的旋轉,而一伸一縮。

  它的規律是右轉則右上縮而左下伸,左轉則相反的伸縮。由於它的伸縮,牽動著兩膝的一提一落。襠筋的伸縮,關係著身步的靈活,而膝部的提落,又關係著下盤的穩否。上文談到腰襠膝如同全身的發動機,就是這種作用。

  一般太極拳書,都講吊襠。吊襠的方法是要求提肚***即收縮腹部,如忍大便狀***。但陳式太極拳則要求襠勁與“氣沉丹田”統一起來。對於襠的運動,則主張調字,這裡的“調”字的作用是協虛實,以求重心的平衡。

  亦解為調動的調字,即調動襠裡兩條大筋,以達到協調的目的。音解雖殊,但理無二。曾向老拳師說:襠部應如欲大便狀。他所提出的“欲”字也是氣向下沉,而“忍”字則恰恰相反了。

  襠勁要開圓,前已說明其關係重要性,但是何才能開圓,關鍵全在尾骨。

  尾骨

  脊骨的最下一節底部***長強穴的部位***名為尾骨。拳論有“尾閭中正神貫頂”之句,說明了尾骨與頂勁的關係,陳式太極拳對於尾骨是要求其下端微向後翻起來。必須這樣作,襠部的兩條大筋才能放鬆開圓。而小腹自然下方向內收斂,上方向前合住。

  所以我認為腰、襠、膝是全體的發動機,尾骨則是這部發動機的開關。只向後微翻,則發動機開了,就動作靈活,否則等於發動機關上,就無法是襠、膝作出合理的運動。

  尾骨這種動作,並不是難作的,而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會作到的,如當我們想左下時,就不自覺地用尾骨接觸所要坐的東西,特別是當挑擔子時,一定身向下蹲,腰勁挺起,而尾骨微向後翻,才能隨著頂勁的上領,把擔子挑起來。倘若尾骨向裡收了,不但不易站起,並且由於重心的上下和後偏而被這個重擔子壓的仰跌。

  由此,我們可以斷定,尾骨不微向後上翻,則襠不能開圓,襠不開,則肋筋不鬆,不能隨腰的左右旋轉而伸縮,襠筋不鬆則兩膝亦不能自由提落,無法從身法步法的變換中調節、保持重心的平衡,達到沉著鬆靜的要求。

  並且影響小腹的前合,而使氣不能沉到丹田。這是陳式太極拳與一般研究太極拳著作絕對不同之點,學者尤當注意,揣摩並作科學的實驗。方能正確的瞭解和適當的掌握與運用。

  斂臀的說法也是對的。不過,我認為這是針對某些人在練拳時作突臀的形狀而言的。斂臀部可以糾正突臀之病,但也不比矯枉過正,使尾骨內收,以至重心上升偏向後方,不能保持身法的中正,過猶不及,同樣是缺點。

  小腹

  小腹應當使下部向裡傾斜收斂。它與尾骨的向後微翻是有密切聯絡的。必須這樣,才能自然氣沉丹田,而重心下降,保持軀幹在運動轉換時的穩定與靈活。有人講“腰要講丹田向上托起來”。我對這種練法未曾學過,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只有得於實踐,才能解決疑問。

  大腿

  應當跨平。使腿跟與膝蓋等高。這種形式,仍然與鬆襠是分不開的。不過初學者功夫較淺,不必勉強這樣要求。並且腿膝等高,也應視步法的大小而定,一般是指前足步法的三肩寬的弓步、兩肩寬的馬步而言,步法小則大腿斜傾,只要鬆開襠勁就可以了。

  膝

  膝是應當向里扣合,並且在步法轉換時,應隨腰部的左右旋轉、襠筋的伸縮而一提一落。一般是腰右轉則右提左落,反之,則左提右落。當提落時,須以螺旋行的旋轉而一上一下,不可左右搖擺。

  作的合乎規矩,則膝部下落的腳,自然會有地的向心力加強的感覺,而十分穩定,否則,此腳會發現裡重外輕,而小指的一邊,漂浮離地。

  腰是隨著眼的指揮而左右旋轉的,襠是承上啟下保持其靈敏性的,膝則負責其重心平衡的。在此形式下,人體等於磅秤,從頂勁到襠中,等於一個立柱,膝則等於磅砣。

  凡是身向左轉,必須是對方的力向我的左方推動,上提用隨法向左旋轉,以引進其來力,此時左膝略向上提,而右膝下落,如同加上磅砣的作用,先使自己的重心保持平衡,然後才能獲得引進落空的效果。

  但同時應當作到“上下相隨”,全體的隨法應當是矛盾對立統一的隨,而不是合二而一的隨。怎麼對立統一呢?即眼應注意對方,而不與腰的旋轉方向一致,左膝上提的角度,應小於右膝下落的角度,如角度相同,就等於重量加了,而力點沒加。仍然不能平衡。

  膝與大腿的配合角度,應當等高,上文已經說的,膝與腳跟的配合,則應上下相對,但略向里扣,不可前傾超過腳跟,超過則前重後輕,不向里扣,則為敞襠,而下盤漂浮。每當步法進退時,應先提膝向裡合,以護襠部,對不同步行的配合方法,另文詳述。

  小腿

  它的動作變化應當上隨膝而下隨腳,方向有斜有正,除獨立的虛腿是垂直的外,一般都是斜的,但傾斜的方向不同。左步前進時,膝部提起,小腿先斜向下方,落步時,則又隨腳的前進而斜向前***右或左***下方;步後退時,則隨腳斜向後下***右或左***方;馬步弓步則左右各斜向外撐,而膝部內扣等。另文在步法的配合方面,再作仔細說明。

  腳腕

  要有力挺住,但也要隨勢旋轉,不可僵硬。

  腳

  腳是負擔全體重量,而旋轉以變化方向的,不論什麼步行,不論腳的虛實,都必須有力。但穩中還要靈活。求穩的方法要隨襠、膝的變化而調整虛實的配合。一般是實腳應當平踏地面,腳跟重於腳指,腳底裡側重於外側,腳心湧泉穴要虛,但大指要有抓地的力量,小指也要有扣地的力量,才能與後跟及裡側配合平衡。

  虛腳也要外形全部平落,而前重後輕,大指扎地應有力量,獨立步的虛腳應自然平垂,前進的虛腳應向裡斜勾起腳尖,以腳跟貼地前進,後退的虛腳則應腳尖劃地而退,以防絆倒。至於腳尖的方向則應隨身而變或外提、或內扣、各適其宜。

  練太極拳如何做到身法穩定

  ***1***肌肉收縮力

  這個條件是人體與物體保持穩定的最根本區別。人體穩定平衡最主要的是靠肌肉收縮力和肌肉的協調調節能力。這是內因,要有一定訓練。

  ***2***支撐面

  支撐面是指支撐部分的表面面積和支撐部分之間的面積。單足站立時足與地接角面的面積為支撐面,故支撐面愈大愈穩定。

  腿腳功夫在太極拳中非常重要,練好腿腳功夫有助於身體穩定,動作協調。腿腳功夫是太極拳的基本功,也是練好太極拳的重要因素。

  ***3***穩定角

  穩定角是指重力作用線與重心到支撐邊緣連線這間的夾角。人體支撐面有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因此穩定也有四個方向穩定角,穩定角愈大,則在該方向的穩定程度也愈大,若支撐面相同,重心高,穩定度也就小,重心低,穩定角大,穩定度也大,關於移民定性的大或小即穩定與不穩定在看則不能一概而論,身體穩定性大時,能完成大幅度的動作,但由於穩定性大做起協作就較為困難,在某些方面上穩定性小時,在該方向起動就快,要根據動作實際需要,採取調整身體重心位置,改變穩定或破壞穩定,調整穩定的條件或穩定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