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簡單美觀的春節手抄報內容

  對於過年,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歡悅、欣喜和久久的期待,你也可以把這份期待寫進春節手抄報,讓更多的人去感受,下面由小編與大家分享,春節拜年習俗的發展及土家族的春節習俗——打粑粑殺年豬,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春節拜年習俗的發展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關於簡單美觀的春節手抄報資料

  土家族的春節習俗——打粑粑殺年豬

  殺年豬:

  殺年豬叫做吃刨湯。在古代“湯”是熱水的意思,這裡指燙豬用的熱水;而殺豬用鐵刮刮去毛的過程在民間稱為“刨”。所以吧剛殺的豬肉放到熱水中煮熟就成為刨湯。刨湯是火鍋的形式,一般都是自己家做的酸湯煮沸簡單的放入新鮮的豬肉、雜碎和田地裡的蔬菜,就會成為一桌豐盛的美食。

  因為農家自己養的豬是吃糠咽菜長大的,絕對天然的有機食品。而不是市面上的飼料豬、催熟豬,以及打水豬肉。所以吃刨湯,能吃到鮮美的豬肉原味。

  打餈粑:

  用糯米做的食品就有餈粑、黃糕粑、清明粑、包穀粑、荷葉粑、二塊粑、米花、花米飯等等。但是最最常見的就是過年家家必備的白餈粑。打餈粑的準備要從前一兩天開始,家中的女人開始挑選、清洗糯米,並用清水浸泡一到兩天,男人則開始準備打餈粑的用的粑錘,粑錘木材的選擇很講究,木材質地要均勻細密、否則敲擊過程中會裂開,木頭的重量也要適中,太輕了打起來沒有力道,太重了就太費力。

  準備好了粑錘,還要準備粑槽,一般粑槽是用石頭做的,講究的家庭還會在上面雕刻各種圖案花紋。也有木頭做的,木頭做的粑槽保溫效能很好,餈粑不容易冷,但是木頭做的不夠耐用。在山村裡粑槽基本是每家都有一個,不用的時候都是擺在屋簷下的,留心的同學們可以去貴州村寨遊玩時看到。

  打餈粑是一件力氣活,由男人們來完成,先要把糯米用粑錘揉爛,才開始輪番上陣反覆捶打,直到糯米變成黏黏的餈粑為止。打餈粑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是一件又費力氣又考技術的差事,打餈粑時,手不能把粑錘握得太緊,太緊的話很容易就會把手磨出水泡。

  還有粑錘落下的時候要瞄準了,要不就會錘在石頭粑槽的邊緣上,這時你的虎口就受苦了,兩三天都拿不了筷子吃飯。餈粑打好以後就在手上抹上煮熟的雞蛋黃和熟菜油的混合物,這樣餈粑才不會粘手,將餈粑從粑槽中取出,包上炒熟的紅豆沙,捏成扁扁的圓形,放到簸箕裡陰涼處漸漸變涼變硬,就可以長時間儲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