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古語詩詞寄語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明珠。那麼,要怎麼寫呢?下面小編整理了關於教育子女的古詩範例,快來看看吧!

  範例一

  唐代詩人孟郊,終生貧困潦倒。唐元和初年,他的三個兒子因病無錢醫治相繼夭折,他悲痛至極。詩人兼散文家韓愈當即寫了一首題為《孟東野夫子》的賦子詩寄贈孟郊,詩云:

  ……有子與無子,禍福未可原,有子且勿喜,無子固無嘆。……

  勸說孟郊不要因喪子而憂傷,同時娓娓道出了這樣一番道理:有子無子不是禍福之源,關鍵在於成不成器,有子成器則喜,子不成器即使生一大群也無福可言,甚至可悲可嘆。據說,孟收到這一首啟迪性的賦子詩後,頓時消除了憂愁,振作了精神。但畢竟愛子心切,過了些時候,他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通過一位慈母給遠行的孩子密密縫衣的生活原型,形象生動地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真摯感情,家喻戶曉,老少鹹誦,成為古今必讀的教子名篇。

  範例二

  北宋詩人張耒***1054—1114***,13歲就能吟詩作對。17歲寫了當時膾炙人口的《函關賦》。少年時,他就學於蘇軾,頗得東坡居士的賞識。20歲中進士,歷任祕書省正字、著作郎、史館檢校、起居舍人等官職。他為人正直,做官清明,而且還寫了不少反映勞動人民疾苦的詩作。更值得稱道的是,他為了教育兒子張***禾巨***、張秸,以賣燒餅的鄰居為榜樣,專門寫了一首七言詩。

  張耒的鄰居是位賣燒餅的。他仔細觀察賣燒餅人的苦難生活:賣餅人每日五更起床,沿街叫賣,哪怕是颳風下雨、天寒地凍也不間斷。久而久之賣餅人的艱辛深深感動了詩人。他想,業過三百,行超三千,不論幹什麼,只要立志求遠,不懈地努力,終究會成功的。為了教育兒子,學習賣餅人不畏艱難的品質,他寫下了誠兒詩:

  城頭月落霜如雪,樓頭五更聲欲絕。

  捧盤出戶歌一聲,市樓東西人未行。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閒。

  範例三

  北宋的寇準自幼喪父,家境清貧,全靠母親織布度日,寇母常常於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準讀書,督導寇準苦學成材。後來寇準進京應試,得中進士。喜訊傳達這裡,寇準母親正身患重病,臨終時她將親手畫的一幅畫交給劉媽說:“寇準日後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

  後來,寇準做了宰相,為慶賀自己的生日,他請來了兩臺戲班,準備宴請群僚,劉媽認為時機已到,便把寇母的畫交給他。寇準展開一看,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幅上面寫著一首詩:

  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

  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

  這赫然是母親的遺訓,寇準再三拜讀,不覺淚如泉湧。於是立即撤去壽筵。此後專心料理政事,成為宋朝一位有名的賢相。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