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意義的生活隨筆
編者按:《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寫的是作者關於教育意義的故事,深刻闡述了教育該怎麼發展。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地平線 陳東霞
教育就是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自己的真實行動來慢慢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正如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為生命安放一顆純真的靈魂,該是何等奢侈和彌足珍貴。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並非都能得到理想的結果。誤會有之,猜疑有之,怨恨有之,總而言之,一個人的心思並不能令所有人為之滿意。
沒有絲毫經驗,可供借鑑,只能在前行中獨自摸索,踽踽獨行。沒有外援,可自己探索而行。不能釋懷的則是無端的猜疑和誤會,以至積怨愈加深厚。
82個孩子,分明就是82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若何不負家長重託,使這些孩子都朝著理想軌道前行,方是我的初衷。既然選擇了陪伴,就沒有怨言。自第一天始,即用文字激勵,以言行鼓勵,以名言警句勉勵。
起初,他們也和我一般無二,依靠自身釋放的能量溫暖自己。無人掉隊,無人退縮,無人失落,堅定地邁著剛毅的步伐,向著夢想處進發。
研究表明,任何一個人在長時間與審美物件結合時,對審美物件的興奮減弱,不再產生較強的美感,甚至表示厭棄.即刻產生“審美疲勞”。美,我自然談不上,且人老珠黃,何以稱之為美,只不過用不同於他人的文字,偶爾調劑一下他們極易衝動的神經末梢罷了。三五日還行,十天半月新鮮感蕩然無存,即便是表揚他們的話語,也失去應有的效力。
這不,一月後,迴歸廬山真面目。原來的那點忍耐,全是在安慰他們,麻痺如此信任他們的我。七八年級的那點積習依然存在,且在悄悄萌芽。這邊安撫好,不可預知的下一個即刻發生。腦子根本還沒回轉,短暫的缺氧後,立即復甦記憶,且不能有絲毫閃失。
在操場上聽聞樑田的特長,暗暗為之震驚。要知道一個女生要進入學校的足球隊,談何易事。而她竟憑藉其不服輸的勁頭,硬是在其立足,且代表學校參加各類大小規模不等的比賽,取得不菲的成績。在大談素質教育的今天,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在嚴格的質量評價體系面前,真正能落實素質教育的又有幾人,無一不在和時間賽跑,贏得時間者即為勝利。
亭亭玉立的她,有著修長的雙腿,加之靈活的應變能力,自然在上千人中脫穎而出。如若以前不知道她的優點,會很輕鬆把她歸入平常人行列,知其然後,心中竟莫名對其有了嚴格要求。中國的足球都沒能提出國門,而她剛接觸之時,即走出新密,征戰河南各大賽場。
要求嚴格同時,無意識出現一些背經離道之舉。她的舉止我不明,我的要求她不屑,於是種種誤會漸次加深。幾次勸解無效之時,遂和其滲入交流。思想上起伏,勢必影響其學習,開學初盡頭蕩然無存。繼而成績滑坡,且越發不可收拾。
置之不理,也能度過。然,非我初衷。從事這樣的工作,看不到現在和將來,然卻是用一顆真心去做教育。委實不願看到最後遺憾終生的畫面。一次次交流和溝通,還是沒能解開其日益積怨的憤懣。
終於在一個冰冷的冬日下午,導火索一觸即發。指責,早已司空見慣,苦口婆心說教也失去效用,雙方情緒失控之時,理智終沒能平息焦灼的空氣。相互傷害,互相猜疑,連續的憤懣,在那一刻潮水般在偌大的教室襲來,且所見者眾多。
手抵胸口,揪心疼痛撕裂開來,再看看站在外圍的她,冷眼旁觀的我,那道看不見的深溝愈加深厚,且墜入無底深淵。
連日來的委屈混著淚水留下,雖然內心波濤洶湧,可她就是不願屈從。針鋒相對的最終結果是兩敗俱傷,她委屈,我無語。各自心中都難耐相互的怨氣,此時任何形式的說教都是毫無意義的單純語言堆砌,相互接受,自然不是那麼簡單一件事。
無奈至極,叫來其母,一起勸說樑田。見到媽媽後,非但沒有絲毫愧疚,反倒對其母咆哮。此時我明白了,為何在大庭廣眾之下對我出言不遜的原因所在。
對這個世界上最親最近的母親尚且如此,我頓時釋懷,原是長久習慣使然。無怪乎,她會對我的嚴格要求視為與之對抗,而我所謂的好,也僅此是獨自一廂情願而已。
解鈴還須繫鈴人。結合近端時間班級諸多學生公而忘私一系列奉獻事件,以及考不上重點高中的嚴重性和往年失敗的案例,一併分析之。
為何進行一月一次常規檢查?班級眾多學生單偏愛她一人原因所在。這些原本在其大腦中沒有觸及的空白部分,經的詳盡分析後,她那張陰轉多雲的面孔,終於在最後分手之時,慢慢覺悟。
離開學校之時,業已放學兩個小時,如履薄冰走回家,時鐘正好指向21點。即便如此,能使堅冰慢慢消融,我亦欣然。
從事著這個世界上最為普通而又平凡的工作,然不希此生留下遺憾,悔恨終生。哪怕有那麼一丁點兒微弱的光,也希望能照亮坦途。使其向著良性軌道執行之,方為我之心願。有能力進行多種選擇時,能自如而有尊嚴地選擇。
教育的價值不僅僅是關注孩子們的現在,更要著眼於他們的未來。
如若說我從教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毫不遲疑地回答之:“可以使我成為一個更謙卑的服務者,更細心的老師,和更成熟的人。”
真正的教育,需要回歸到人格的本質上。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你得先有靈魂!
公眾號:陳東霞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