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贈書的感謝信
感謝信這種信函的寫作者一般是受助者本身或受助一方的代表,其寫作目的是肯定對方的事蹟和風格,表示不忘對方的關愛和幫助,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範本1
閔行區曹行中學:
育苗小學創建於19xx年9月,於20xx年8月轉為民辦學校。我校現有21個教學班,在校生1050人,學生均來自民工子女,這一塊的生源和家庭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多年來,閔行區教育局和社會各界,對學校給予了更多的扶持和關愛。使學校飛速發展,已為上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畢業生,為上海的穩定和國家的義務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由於體制上的原因,學校的硬體設施還不夠到位,其中學校的圖書資源就不是很豐富,這次貴校所贈送的愛心書籍豐富了我校圖書館的藏書。相信我校同學,通過不斷學習,會努力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再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社會進步,讓每個愛書之人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不僅是贈書人,也是社會對所有學生的共同期望!
在此,對所有贈書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由衷的敬意! 我們衷心期望貴校一如既往的關注和支援我校的發展,歡迎更多的師生加入到捐贈圖書的行列,有你們的無私奉獻和幫助,我們一定會把學校辦得更好!讓更多的民工子女共享這些寶貴的知識財富。
此致
敬禮!
xxx
xxxx年xx月xx日
範本2
尊敬的高飛先生和“德福書屋”的愛心人士:
您們好!
首先,請接受墨江縣民族學校全體師生對您們的愛心行動表示由衷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感謝您們的慷慨解囊,捐書助學,為同學們增添了新的閱讀空間、開拓了學生們的視野、讓同學們感受到了書本中學習知識的樂趣。
小樹的成長離不開陽光的呵護,花兒的開放離不開雨露的滋潤。“德福書屋”的建成,寄託了德福公益和高飛先生對我們學校的無比關懷和殷切期望;見證了您們一直以來心繫祖國、情牽教育、助學扶困的赤子之心!這,不僅是對我校物質上的幫助,更是對我們精神上的鼓勵!
一本書傳遞一份愛,一份愛成就一個夢想,一個夢想讓無限希望啟航。我校“德福書屋”自20xx年9月4日建成以來,堅持秉承高飛先生和“德福書屋”愛心人士捐書助學的公益理念,安排了專門的圖書管理員進行“德福書屋”的管理,書屋實行每週一至週五8:00—11:00,14:30—17:00的正常開放時間,另每週一、三、五18:00—19:00為額外開放時間,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課餘時間享受閱讀學習的快樂。“德福書屋”自建成以來圖書門類齊全、內容豐富,涉及兒童教育、勵志教育、中外名著、故事書等多個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類別,更好地開拓了孩子們的眼光,啟發了他們的智慧,也為我們的教師提供了一個成長、學習的平臺。
捐書助學,心繫教育和兒童,是您們作為熱心公益事業者的崇高社會責任感的另一種形式,必將激發出我校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向著更高的目標不懈努力。您們愛心行動的意義遠遠不只在物質和金錢的援助上,更重要的還在於精神的鼓勵和鞭策,這種精神上的鼓勵和鞭策也必將作為一種精神財富,滋養一屆又一屆的莘莘學子茁壯成長,激勵一批又一批學生刻苦學習、努力鑽研、學有所成、回報社會。
捐資助學,惠澤千秋。愛心飛揚,書報傳情。我們相信,也請您們放心,有您們的無私幫助,我們一定會把我們學校的“德福書屋”辦得更好,確保圖書得到充分利用,真正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最後,再次感謝您們的慷慨捐贈,恭祝您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家庭幸福,萬事如意!
此致
敬禮!
xxx
xxxx年xx月xx日
範本3
尊敬的雲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全體幹部職工:
首先對貴單位支援山區教育,關心貧困孩子的善舉表示感謝。貴單位為昭通市水竹鄉中心小學圖書室捐贈的424冊,總價值11394.70元的圖書已經由雲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傳中心範峰先生於四月五日送達。
水竹鄉中心校位於滇東北西北角,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有教師49人,在校生617人,地處國家級貧困縣—永善縣中部的高寒山區,山高路險,地薄人稀,因貧窮導致孩子們上學難的問題長期存在,教育十分落後。我校原有圖書大多出版於七、八十年代,已經不能滿足孩子們的閱讀需求,貴單位捐贈的這批圖書無異於雪中送炭,為我鄉青少年健康成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在此特別對肇慶市公路工程質量監測站全體幹部職工表示衷心的感謝。
你們不僅積極關心教育、情繫教育,還精心挑選了符合中小學生學習和閱讀需要的書籍,我們將管好用好這些寶貴的書籍,讓它們發揮最好的作用,進一步教育孩子們一定好好學習,學會做人,懂得感恩。接過圖書時,我校師生都被深深感動了,被你們素未蒙面的溫暖所感動、被你們的關心和用心所感動,被你們支援高寒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發展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
最後,水竹鄉中心校全體師生再一次感謝貴單位對邊遠山區貧困孩子們的關心,及對水竹鄉貧困教育事業發展的大力幫助。 你們的關愛將激勵全體師生在教書育人,學習上進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好。由衷的祝願你們工作順利,生活幸福!
此致
敬禮!
xxx
xxxx年xx月xx日
看了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