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路初三作文
我們得學會給一堵牆讓路,才能真正懂得讓路。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歡迎參閱。
1
小的時候常聽家中長輩說,謙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時的我聽的似懂非懂,對“謙讓”二字始終是一知半解。真正懂得“讓”的含義還得感謝一堵牆。
這堵牆其實出現的十分突然,突然到彷彿是一夜之間用魔法變出來的。在我的記憶裡,那牆是磚頭壘起的,一塊塊紅磚組成了那堵紅色的牆。牆就那麼橫在小路上,牆的左右就像兩個不同的世界。小時的我看著那牆總覺得特別的高大,我總是想越過那牆,走到對面那個晝夜喧鬧不停的世界。
這個想法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所以我總是站在牆角努力地向上攀爬。中考滿分作文一次,兩次,滑下來了,就再上第三次,第四次。直到有一天,有一位路人經過,看了我一會兒,隨口說了一句:“你爬不過去就讓它一下不就行了。”我呆呆地止住了動作,看著那位路人朝前走了十幾米,身形一轉,消失在了牆壁中。
我愣了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跑到了路人“消失”的地方,這一看才發現原來這裡一直都有一個出口,只不過我每次都向著認定的地方努力,反而沒看見最好的出口。
這是一個我小時候真實發生的故事,時候想想才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裡不能浪費時間在那些死問題上。其實我們只要為那堵“牆”輕輕一讓,讓出一條路來繞過那個坎,就會發現出口就在前方。我們不能糾結在一個死的問題上,拿出“讓路”精神,把它“讓”過去,前面也許就是成功的希望。
2
獨木橋上兩羊相遇,互不妥協,紛紛落水;而一隻羊如果能退讓一步,躲閃一邊,最終兩羊都會安然過橋。人生亦是如此,旅途中有時會無路可走,退讓一步,也許會海闊天空,擁有更精彩的旅程。
生活中,為他人讓路。讓路,也大也小,小到平時生活中的止步讓行,大到災難降臨時的捨己為人。生活中的一個微笑,一個“請您先過”,助人又利己,何樂而不為?總之,做人要常懷將心比心,誰的人生都不會一帆風順,無波無瀾,今天為他人讓路,也許正在為明天的自己鋪路。歷史上,藺相如為廉頗讓路,不僅改變了兩人尷尬的局面,而且日後使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睦,引為千古美談。
學習上,為讀書讓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是亙古不變的真諦。學習本是一件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當自己埋頭讀書,窗外同學們的嬉戲,是否會產生誘惑?貪玩活潑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而那些在學習上取得令人羨慕成績的人,無一不能耐住寂寞。古有蘇秦懸樑刺股、董仲舒苦學經書,目不窺園;近有魯迅以嚼辣椒提神,夜以繼日地寫作。他們的成功,勝在了選擇,讓一切繁華、一切人生享受都為做學問讓路,他們收穫的當然是成功。
做人上,為美德讓路。孔子曾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生活中,必然面臨各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做出不同的判斷與選擇。拾到錢財,是拾金不昧還是據為已有;為官一任,是造福百姓還是謀圖私利。這些都是我們可能面對的問題,如果選擇了後者,縱使自己的私慾得到滿足,內心也定是無盡的不安。只有擁有高尚的美德,為他人、為社會多做一份貢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感。新中國成立初期,杜芸芸把整合的十餘萬遺產捐獻給國家,不正是一切私念都為美德讓路的真實寫照嗎?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時候,我們在讓路的同時,會找到新的幽徑,學好讓路,精彩一生。
3
讓路,既然說到讓路,那一定要有路人們才能去讓路,路是什麼?路不過是往來通行的地方。魯迅說過:“生活中,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讓路和讓座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兩者都是讓,只不過讓的地點不同罷了。生活中人山人海的道路並不少,當我們在這條路上時對面或許走來一個人,或許過來一輛車,倘若對面的人不讓,而我們又一意孤行向前直走也不讓,那後果定是相撞在一起,可換個角度去想,若是我們很大度的讓開了,不僅避免了上面的結果還使那人感到羞愧,我們的價值也在這有形的行為中無形的提升了。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其實讓路也是一件美好的幫助他人的事情,儘管它小得如一粒細沙,可也能讓別人感受到我們善良的心靈。當一個學生面臨著遲到正匆匆忙忙奔向學校時,前方走來的人讓個路吧,讓這個學生抓住鈴聲的尾巴;當路人將出事故而受傷的人送往醫院時,前方走來的人讓個路吧,讓這個傷者多一些生的希望;當他人遇到刻不容緩的事情時,前方走來的人讓個路吧,讓這個人去完成他那迫在眉睫的使命。當遇到這些情況時,可千萬別像個木偶一樣呆在路中間,只要我們輕輕的,悄悄的邁出一小步,讓個路,我們獲得的將會是大大的心靈上的慰藉。
我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趕路的途中遇到了一面牆,即使這樣他是個無堅不摧的人,若他繼續走下去也只會撞的頭破血流。於是他想用錘頭將這面牆砸開,也想讓推土機將這面牆推倒,可是當他把這面牆毀滅的時候,他才醒悟,原來他的目的只是趕路,他不必如此大費周折,只需繞過這面牆。其實生活中也一樣如此,在生活的路上,會出現很多像這堵牆一樣的困難,我們完全沒必要在這方面浪費時間,繞過它豈不是很好?有的時候我們得學會讓路。
可是讓路一定是好的嗎?嗯,怎麼說呢?這得分為兩種,在真實的路上遇到某些特殊情況讓個路固然是好的,若是簡簡單單的走在路上讓個路也無多大弊處,可要是在虛擬的路上讓路那可就不見得是好的了。在追求夢想、幸福、自由的路上,難道我們要把這條路這些機會讓給他人嗎?我們是絕對不能妥協的,在這條路上無論前方是牆也好,是競爭者也罷,我們都得打敗他,而不是謙讓,忍讓。
總的來說,在某些時候某些方面,讓出一條路,我們將獲得一片天。
4
有一天,在課上聽老師講到謙讓這個問題,不知怎麼就想到讓路這件事了。
小時候,總是不懂得謙讓,在馬路上亂竄那是家常便飯,那時候還好,在鄉下,人少,大家又都挺熟,加上我又小,所以都讓著我,每次出事,爸媽都會去賠禮,人家笑笑,也就沒事了,我也就沒怎麼放在心上。直到後來,我去城裡上小學,這才算懂得了讓路的重要性。
我記得,那次,我一個人去圖書館借書,騎車在一條路上,唱著歌兒,心情挺好,根本沒注意這街上人來人往的,等到了一個人流比較多的地方的時候,才發現對面來了一個賣菜的老頭,兩輛自行車越離越近了,我一想,不好,趕緊讓開去,可事情偏也湊巧,我往左拐,他也往左拐,我往右,他也往右,結果可想而知,兩輛車來了個親密接觸,菜也壞了。我當時就給嚇傻了,往旁邊一站,不吭聲,旁邊有幾個大人看我可憐,直幫我說好話,最後那老頭拿走了我身上唯一一張紙幣——五塊錢,長大後我才知道那菜根本不值五塊錢,這是後話。
後來我回到家,把事情跟父親一說,父親當時並未表態,只是淡淡地說了聲,“下次要注意。”之後給我講了個故事:
你正往前走,前面卻有一堵牆。你當然不是無堅不摧的終結者戰士,更不是能夠穿牆而過的嶗山道士,假如你迎著這堵牆一直走下去,只能被碰得頭破血流。於是你停下來,你想到幾種方案:一,你可以找來一個錘頭,將這面牆砸開;二,你可以叫來一輛推土機,將這面牆推倒。當然,這都可以。可是當牆被砸開或被推倒,你才突然想起:原來,你的目的並不在這堵牆,而是為了趕路。
是的,其實只為趕路,那麼你完全可以繞開這堵牆。,現在,那個人就像是這堵牆,你有必要去跟一堵牆較勁麼?當然沒必要,不是麼?我肯定的點了點頭。
現在想起,當時是似懂非懂,現在卻是真正明白了,在生活中還有許多像這堵牆一樣的阻礙,你得學會給它們讓路,因為你完全沒有必要在這方面浪費時間
我們得學會給一堵牆讓路,才能真正懂得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