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區黨建工作體會

  農村教區黨支部,肩負著搞好基層黨建工作和協調處理宗教事務兩大任務,與其他農村基層黨組織相比,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為此談談對於農村教區黨建的一些體會。本文是農村教區黨建工作的體會,歡迎閱讀。

  主動出擊 多措並舉 不斷提升農村教區黨建工作質量和水平

  三原縣是陝西省宗教重點縣區之一,下轄10鎮4鄉207個行政村,農村黨支部205個,農民黨員7056人,其中教區黨組織37個,黨員417名。全縣集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四大教派,宗教教職人員16人。宗教活動場所50餘處,分佈於5個鄉鎮。信教群眾2萬餘人,分佈於53個村。

  宗教在我縣農村影響力比較大,存在著與村黨支部爭奪思想陣地和群眾信仰的嚴峻形勢。一是影響農村黨員的發展。宗教信仰受家庭影響較大,大部分信教群眾家的孩子很容易成為新一代教民。在宗教活動較為集中的重教村,申請入黨的人數很少,入黨積極分子隊伍難以建立。二是影響黨的農村工作的開展。在個別村宗教人士比村幹部影響力大,導致黨組織和黨員在農村作用發揮不夠。由於思想觀念的差異和行為方式的不同,教會與村黨支部,信教群眾與黨員、不信教群眾多有摩擦,不少信教村幹群關係比較緊張,工作開展難度大。三是農村宗教活動場所成為部分農村標誌性建築。在教區,大部分村都建有教堂,有些村甚至有多個宗教活動點。如陂西鎮,全鎮13個村,而宗教活動場所達到11個,個別村甚至有2座教堂。四是宗教禮拜影響相對較大。教會每逢節假日都要搞一些重大活動,且形式比較多樣,對教民做禮拜的目的、功效、條件、種類和時間等都作了詳細規定,如基督教禮拜的內容主要包括唱詩、讀經、祈禱、證道等。相對而言,農村黨組織生活的形式一般比較單一。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把教區黨建作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別情況,因地制宜,傾斜政策,重點扶持,積極實施以增強村級黨組織領導地位為目標的四大“基礎工程”,有力地提升了教區黨建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一***抓班子強核心,實施支部建設堡壘工程。

  農村教區黨支部,肩負著搞好基層黨建工作和協調處理宗教事務兩大任務,與其他農村基層黨組織相比,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標準。近年來,我們以建立“五個好”村黨組織為目標,積極建立教區農村堅強的支部班子,鞏固和發展農村黨組織領導地位,增強凝聚力和戰鬥力。在班子選配上,要求班子成員有堅定的黨性原則和正確協調宗教事務的能力。採取“兩推一選”、“上級指派”等辦法,按照信教群眾推薦、非信教群眾推薦和黨員選舉的程式產生支部書記和班子成員,確保黨組織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對黨員隊伍薄弱的村通過上級指派,把政治立場堅定、群眾公認度高、上級組織放心的人推到支部書記崗位上,為教區村配強黨組織“領頭雁”。XX年以來,集中整建23個重教村黨組織,先後為教區農村黨組織選任18名黨支部書記,派黨員駐村幹部23名,調整80餘名支部成員。

  為進一步拓展發展黨員渠道,積極開展“三培養、兩增強、一擴大”活動,即把支部書記培養成強人、把黨員培養成骨幹、把骨幹培養成後備幹部,增強預備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自信心、增強黨組織對教區群眾的吸引力,擴大後備力量的規模,積極探索在中學生、退伍軍人、返鄉青年等中青年中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實現超前培養,超前爭奪,為教區村黨支部補充新鮮血液。同時,實行信教村發展黨員“一聯兩先”政策,即在信教群眾聚集村建立黨員聯絡青年制度,擴大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對同樣符合條件的優先發展信教村的入黨積極分子入黨,優先發展符合條件的退教群眾入黨,解決信教村村級班子和黨員隊伍後繼乏人的問題。陂西鎮陂西村原先分為3個自然村,是一個方圓幾裡群眾全部信教的“信教大村”,前些年,宗教影響力較大,各村因財務管理混亂、宅基地糾紛等問題,年年發生格鬥事件。縣上實行“合村並村”後,鎮黨委多方徵求群眾意見,採取“兩推一選”辦法,選舉產生了新一屆村黨支部,村上大事實行“一事一議”,召開黨員群眾代表大會討論審議後方可通過,並積極招商引資,帶領群眾發展高效大棚蔬菜,組織開展技術培訓,群眾年增收700餘元,得到了群眾的普遍擁護,村上要求入黨的人也越來越多。近年來,全縣教區村共發展黨員98名,培養中青年入黨積極分子120多名,發展27名退教群眾入黨,有5名教區村黨支部書記成為農村各項工作的典範,使教區黨組織呈現出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可喜局面。

  ***二***抓規劃謀發展,實施城鄉聯動帶富工程。

  貧困是導致群眾信教的重要原因。信教村大多距離城區較遠,交通不便,資訊閉塞,基礎設施較差,公益事業滯後,經濟發展緩慢,群眾矛盾較多。針對這些實際情況,一是建立重點村月剖析制度。要求基層黨委每月選定一個教區重點村,從班子現狀、經濟發展、黨員隊伍狀況等方面進行剖析,提出解決的辦法及措施,及時派駐工作隊進行集中整建,幫助村上制定黨員發展規劃、班子建設規劃和經濟發展規劃。二是建立村幹部與教會負責人聯絡制度。要求村兩委會幹部定期主動與教會負責人聯絡,爭取教會對村上各項工作的支援,配合村上共同搞好群眾思想工作,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積極開展“兩個示範”建立活動。堅持一手抓典型培育,一手抓示範帶動,做到黨員示範與群眾致富相結合。先後在教區創建黨員科技致富示範基地21個、黨員科技示範戶125戶。這些典型和示範的樹立,加快了教區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群眾致富能力明顯增強。四是開展“四聯四創”,加大教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通過領導聯點,創黨建示範點;支部聯建,創五好黨支部;黨員聯幫,創致富帶頭人;上下互動,創示範新農村,為促進教區各項工作搭建平臺,構建以黨員領導幹部帶頭抓工作的“責任鏈”;以黨組織和黨員為聯結的“制度鏈”;以產業、專案和服務為核心的“績效鏈”,實現了資源共享,資金捆綁,綜合開發。徐木鄉福音村原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信教村,前些年因經濟發展滯後而幾易村名,“四聯四創”活動開展後,村上黨支部主動與幫扶部門聯絡協商,成立雙方駐村工作組指導村上工作,各方先後爭取資金40餘萬元進行道路建設、農田水利、扶貧幫困等,村上還開展了黨員與信教群眾手牽手結對子活動,宣傳黨的政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如今,村上道路硬化了,村容整潔了,經濟發展了,黨組織的凝聚力也增強了。近年來,通過縣級領導直抓,部門幫建的途徑先後為教區農村投資900萬元,完成23個教區重點村道路建設共計58公里,新修“u”型渠道35公里,新打配套機電井46眼,改善灌溉面積5000多畝,完成低壓線路改造18公里,教區村鎮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徐木鄉的徐木村、陂西鎮的陂西村等2個村還成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三***抓服務解民困,實施綜合服務保障工程。

  信教人群多以老人、婦女、患病群眾和困難群眾為主,以家庭或家族式信教居多。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貫徹落實農村教育“兩免一補”、種糧補貼和計劃生育優惠等政策時,優先做好教區群眾的兌現工作,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對安樂、陂西、徐木等重教鄉鎮群眾實施大力度補貼。努力探索農村社會保障救助體系,重點做好教區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為群眾全部辦理了農村合作醫療。堅持開展扶貧幫困結對活動,建立教區信教群眾脫貧致富縣、鄉***鎮***、部門“三方責任制”,採取支部、黨員捆綁幫扶,輸血與造血並重的辦法,在每個村形成了1至2個主導產業。同時,積極探索黨內關懷機制的建立,採取“補助”、“救助”、“扶助”等辦法,讓連續工作25年以上、60週歲以上的農村基層老幹部享受縣財政補助金待遇,發放特困黨員《醫療救助服務證》在全縣四家大中型醫院開展救助服務。近三年來,先後使120多戶信教群眾擺脫了貧困,吸引1000餘名信教群眾走出教堂,在教區農村形成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助、貧有所濟、幼有所學的良好氛圍,以實際行動讓黨員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樹立了黨在教區的形象和威信。

  ***四***抓場所增活力,實施陣地建設凝聚工程。

  精神文化生活貧乏也是導致群眾信教的重要原因。針對教區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滯後這一實際,我們以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為契機,對教區鄉鎮活動場所建設實行政策和資金傾斜,先後在西陽、安樂、陂西、徐木、渠岸等重教鄉鎮建設活動陣地23個,建設文化廣場23個。同時,配套建設了讀書資料室、文化娛樂室、計生室、警務室等,實行村幹部“坐班制”,用文明、高雅、現代的生活吸引群眾。鼓勵依託活動場所成立各類民間組織,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安樂鎮共富村依託活動場所成立了老年協會,吸收會員170多人,其中信教群眾37人,協助村上積極開展各類精神文明評選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目前,全縣教區成立各類民間協會組織48個。活動場所已逐漸成為教區政治、文化、教育、休閒和娛樂中心,成為凝心聚力的綜合陣地。

  總之,教區黨建是當前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著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社會穩定,關係著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鞏固。在農村教區黨建工作中,我們將緊緊圍繞“五個好”黨支部建設目標,以制度建設為保證,不斷加強教區黨組織自身建設;以創新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教區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和影響力為重點,認真抓好農村教區黨建工作。結合教區黨建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有效整合教區各類資源,通過設立“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推行教區黨組織、黨員雙重幫扶機制,教區黨建工作例會制度等措施,逐步壯大教區黨建工作力量,提升工作水平,努力開創農村教區黨建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