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神十一號返回地球心得體會

  11月16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任務空中搜救分隊的直升機轉場至回收任務待命區。11月17日神舟11號航天員開啟返回之旅。接下來,小編跟你分享神舟11號返回地球觀後感心得體會。

  神舟11號返回地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

  北京時間2016年10月17日早晨7點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神舟十一號”飛船主要任務為:

  一、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執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

  二、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

  三、開展有人蔘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神舟十一號”飛船入軌後,2天內完成與“天宮二號”的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期間,2名航天員將按照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進行工作和生活,按計劃開展有關的科學實驗。完成組合體飛行後,“神舟十一號”撤離“天宮二號”,並於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執行模式。

  神舟11號返回地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2】

  10月17日7時30分,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 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5秒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景海鵬、陳冬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這是我國組織實施的第6次載人航天飛行,也是改進型神舟載人飛船和改進型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組成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第2次應用性飛行。飛船入軌後,按照預定程式,先進行約2天的獨立飛行,然後與天宮二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組合體飛行期間,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完成為期30天的駐留,並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完成組合體飛行後,神舟十一號飛船撤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獨立飛行1天后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至獨立執行軌道,繼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技術試驗,並等待參加天舟一號飛行任務。

  目前,天宮二號執行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近圓對接軌道,裝置工作正常,執行狀態良好,滿足交會對接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

  長征二號F 遙十一火箭與之前發射神舟十號的長征二號F 遙十火箭技術狀態基本一致,為進一步提高安全性與可靠性,進行了部分技術狀態更改。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37次飛行。

  神舟11號返回地球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3】

  一走進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模擬器大樓的大廳,就能看到幾個醒目的大字:從這裡走向太空。

  當飛行任務臨近時,模擬器是航天員們待得最久的地方,他們後期的訓練幾乎都在這兒進行。

  模擬器,顧名思義,就是在地面上儘量模擬與飛行器相一致的環境。用航天訓練模擬器研究室主任晁建剛的話說,就是“航天員所能看到、聽到的,全由資料模擬起來”。

  在模擬器訓練廳裡,呈現在眼前的,有一個形似圓柱體的銀白色艙體,它模擬的是天宮二號實驗艙。晁建剛說,這個模擬器內部的佈局、裝飾跟天宮二號完全一樣。

  內部構造的一致,是模擬器最基本的功能,但它的迷人之處遠不止於此。

  再比如,航天員透過舷窗能看到太空場景,而晁建剛們根據實施的飛行軌跡,可以計算出在什麼時間通過舷窗看到的地球是什麼樣的,從而為航天員模擬出來。

  在模擬器訓練廳裡,依次陳列著3個模擬器,分別模擬神舟飛船的返回艙和軌道艙、神舟飛船和天宮二號對接後形成的組合體,以及航天員進行手控互動對接的模擬器。

  早在執行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時,這3個模擬器就已經投入使用,但與此前相比,模擬器在此次神舟十一號任務訓練時又增加了新的功能。模擬器中的程式、艙內環境和工作原理都已按照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的狀態進行了重新設定。

  儘管模擬器的設計已經努力向實際環境靠攏,但還是難免會有細小偏差,而根據每次飛行得到的實飛資料,設計者們又對其進行調整,使它的模擬程度跟實際越來越接近,乃至近乎完全一致。

  訓練中,航天員曾在艙內連續生活五六天,吃喝拉撒睡都在這個15立方米的圓形空間中進行。在訓練過程中,還有心理醫生為航天員做輔導,以便幫助航天員應對在狹小空間內長時間生活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晁建剛介紹說,長期駐留中需要做的實驗,也可以先在模擬器中進行。

  訓練過程中,晁建剛和同事們要絞盡腦汁為航天員出難題,用以模擬各種可能出現的故障和情況,來提升航天員的應對能力。“通過模擬各種故障,把他們的膽子練大。”晁建剛說,“不能讓他們上了天之後抱怨,說沒遇到過這種情況。”

  “我們要做他們最壞的敵人和最好的朋友。”他說。

  模擬器雖然全面呈現了航天員在太空中可見、可聽、可操作的場景,但有一點無法模擬——失重。而這也正是太空環境對人體最嚴酷的考驗之一。

  人們在乘坐過山車、跳樓機、海盜船等遊樂設施時,會經歷短暫的失重狀態,但航天員經歷的失重時間要比這長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