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雞的養殖方法有哪些

  散養雞是目前比較受歡迎的一種養殖方式,其優勢就是養殖成本低,投資回報大,加上雞的抵抗力強,而且更受老百姓的喜歡。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散雞的養殖方法,歡迎閱讀。

  散雞的林地選擇

  養雞戶選擇林地時,不能只考慮管理方便,而不考慮防疫隔離和環境條件。林下規模化養雞應慎重選好場址,遠離水泥、化肥、化工機械廠、公路主幹道、集貿市場等,選擇相對安靜的林地來減小噪音的汙染;選擇夏季樹林茂密、冬季陽光充沛、雨季不易成澇或暴發山洪、地勢相對高燥的林灘塗林地,避免空氣、塵埃、水源、病菌和噪聲等汙染。林地的選擇也不能過於偏僻遙遠,還要考慮養殖管理區道路、水電、場地等建設成本,包括物資產品等的運輸、技術人員服務距離、時間及疫病防控問題等。

  有些散養戶認為散養雞雞舍簡單或隨意搭建敝篷即可。其實散養雞育雛、避雨、防寒的雞舍建造十分重要,應該科學建造並要求堅實。北方雞舍一般都選用坐北朝南,即進風面選在南側,冬季能避開寒冷的西北風吹襲,夏季又能利用東南風或西南風作為主導風進行自然通風;雞舍中樑高2.8米,前沿牆高2.2米,門高1.8米,窗高1.2米,寬1米,南側牆每個窗下必須留有30釐米的方形進氣孔,並在相對應的中樑處留有直徑25釐米的出氣孔。最好在雞舍北面牆壁外側加層保溫板,也可直接用質量好的塑鋼保溫板建造。

  但任何產業發展與資源的利用必須互利雙贏。首先養殖密度要合理,不能超過養殖容量。一般放養密度應遵循宜稀不宜密的原則,每畝林地放養150~250只。密度過大,草、蟲等餌料不足,增加精飼料喂量而影響到散養雞肉的風味。當然放養密度太小,林地資源浪費較大,生態效益不夠明顯。對於放養的群體規模一般以每群1000~1 500只為宜,必須採取全進全出制的飼養模式,絕不能大小混養或不同批混養。

  散雞提高產蛋率方法

  相信所有的養殖戶都希望提高產蛋率,有很多的養殖戶抱怨不怎麼下蛋,或者說下的蛋蛋殼比較薄,其實這裡面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營養不夠,那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在下午的時候給雞吃一些含蛋白高的食物,比如小麥,豆餅,玉米等,也可以吃一些提高產蛋率的飼料,這都是可以的;再一個就是要補充鈣,之所以蛋殼很薄,很大的原因就是缺鈣,可以在食物中新增滑石粉,滑石粉裡面主要的成分就是碳酸鈣,可以很好的補充鈣元素。

  散雞提高生長速度方法

  雞生長越快對於養殖戶來說是最希望的,那麼怎麼來提高它的生長速度呢?散養雞相對來說會長的慢些,主要原因就是受食物的影響,我們可以飼養一些蚯蚓,青蛙,甚至抓一些蟲子給雞吃,這樣就可以提高雞的生長速度,當然了也可以餵食雞飼料,這都可以促進雞的生長。

  散雞的食物

  散養雞的食物也可以是穀子、玉米、菜葉子、番薯等,這些都是雞喜歡吃的,我們不能完全放養,不餵食物,這是錯誤的理解,還是要喂一些其他的食物,這樣才能滿足雞生長需要。

  散雞的放養季節

  一般選擇在陽春三月至深秋十月,雛雞脫溫後放在林地內散養,雞群能夠採食到嫩草、蟲、蟻等充足的生態飼料,晚上雞群趕回舍後可以適當補飼,以補充放養時期飼料的不足。冬季和春寒時節要根據天氣情況適當放養,大多時間應以舍養為主,餵給足量營養豐富的飼料。

  放養雞管理雖然粗放,但一定要建立嚴格的制度。調教雞群能夠定時定點歸巢,如遇到天氣突變、天下大雨、或起大風前應該及時將雞群趕回,防止雞隻受涼受寒而誘發感冒、拉稀等疫病。定期搞好林地糞便清理和消毒,對於疫苗瓶、病死雞絕不能隨意丟棄,必須採取深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措施。嚴格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式,做好雞群禽流感、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法氏囊免疫,散養雞群寄生蟲感染普遍嚴重,如雞羽蝨、異刺線蟲、膝蟎、蛔蟲等感染率很高,堅持每月必須驅蟲一次。

  散雞的管理

  畜牧部門要做好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鼓勵民營和社會資本投入林下養雞產業,扶持本地養殖大戶發展成為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在認真履行好圈舍設計、資訊諮詢、培訓指導、疫苗供應等技術服務的基礎上,必須加強監督管理。要求養殖戶按行業的生產、管理標準開展生產經營。建立質量備案追溯制度,健全獸藥飼料使用記錄,嚴禁使用違禁獸藥或飼料,嚴格執行休藥期規定,實行出欄肉雞健康承諾保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