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教育孩子的正確做法是什麼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點,相信每個家庭也都有教育子女的成功經驗和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正確做法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家長教育孩子的正確做法

  1、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他們之間有某種強烈的愛

  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玩、一起笑、一起瘋狂的鬧,當我們真的能夠和孩子交心到這種程度,一般情況下孩子不會不聽我們的意見。

  2、家長要減少命令

  刷牙的姿勢是要求、睡覺時是否抱著玩具熊也是要求、吃飯時速度是要求,各種各樣的要求很多,每個要求父母都要提高聲音或者用威脅的方式讓孩子來聽,孩子到最後就會不知道父母哪個要求是重點,也就不知道父母哪個要求才是最重要的。減少命令,把我們的威嚴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要擺出一副苦瓜臉來命令孩子,他們才不愛看呢。

  3、注意和孩子的眼神交流

  這不僅僅對於給孩子提要求時有效,對於成人之間的交流也是這樣。我們也在生活中測試自己的孩子發現,當我們和孩子說話時去觸碰孩子的眼神,孩子一般都能積極的響應我們的要求,很多孩子都很怕接觸父母的眼神,給孩子提要求時確保孩子在認真聽的重要前提就是和孩子眼神去交流。禮貌的打斷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用眼神去交流,而不是直接用吵吵嚷嚷去喊出我們的要求,喊要求對家長來說真的太累。

  4、用短語,尊重孩子

  生活中肯定有很多父母在給孩子提要求時絮絮叨叨,甚至幾百年前的事父母都能拿出來再說一遍,這到底是在體現父母的記憶力好呢?還是再給孩子提要求。如果我們要對孩子提要求,儘量用簡短的話,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比如:“立刻停止,趕緊給我去把垃圾倒掉”“謝謝,幫媽媽把垃圾扔了”,這兩種方法一定第二種更合適。

  5、給孩子時間緩衝

  沒有人喜歡被打攪或者瞬間被要求執行一些新的命令,就像在生活中媽媽在看韓劇時孩子突然要求講故事、爸爸在玩遊戲突然要求去做飯的道理一樣,孩子也是這樣的,他們不喜歡被打攪還要求瞬間執行新的命令。一定要給孩子一些緩衝的時間,比如我們常用的倒計時5個數、倒計時3個數,把時間拉長到5分鐘1分鐘,再試試效果。

  6、幫孩子解決問題

  比如我們在給孩子提出問題時,孩子沒有聽,是孩子不願意聽嗎?是孩子故意激怒我們嗎?或者這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觀察孩子,如果孩子只是遇到別的障礙呢?假設我們要求孩子給我們倒垃圾孩子磨磨蹭蹭不願意去,是不是有可能孩子很怕一個人乘坐電梯呢?我們要求孩子趕緊去睡覺孩子不肯去,是不是孩子有可能很怕黑乎乎的一個人的屋子呢?如果孩子在聽了我們的命令之後開始有掙扎***父母都能觀察得出來,噘嘴、搖頭、眼神飄忽***,和孩子一定要有良好的溝通。

  教育孩子的七大最佳時機

  第一:在孩子取得成績時

  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此時定會處於興奮的狀態,家長一方面要對他的成績給予積極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具體的任務,由於孩子此時心情舒暢,一般比較容易接受。

  第二:在孩子對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孩子對某一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做事情的主動性會大大提高,因為這是他發自內心願意做的事。此時,家長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激勵孩子深入鑽研,取得優異的成績。

  第三:在孩子看到他人取得成績時

  看到別人取得成績,孩子往往會暗自下定決心:我也要做出成績來,而且要做的比他好!家長要抓住這一時機,和孩子一塊分析別人取得成績的原因,然後對孩子提出適當的目標要求,最後一起探討如何才能實現目標。

  第四:和孩子一起外出旅遊時

  孩子在和家長一起外出旅遊時,心情一般會比較舒暢,家長在給他講解旅遊景點的來歷或故事的同時,要有意識地教育他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不能攀折花枝、亂塗亂寫、用食物或髒物投擲動物、亂丟瓜皮果殼等。

  第五:當孩子出現過錯時

  孩子犯了錯誤後,內心會產生愧疚感,此時對家長的教誨容易接受,也願意改正自己的過錯。家長要和孩子一塊對錯誤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明確指出孩子的問題所在。但要注意,千萬不要過分嘮叨,不能一味地批評和指責孩子,循循善誘常常會收到振聾發聵的效果。

  第六:在孩子遇到困難時

  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孩子往往容易失去信心。此時,家長要積極地肯定孩子的成績,對他的不足之處予以點撥,一塊探討解決困難的方法,幫助他重新樹立信心,走出困境。在戰勝困難後,孩子的自信心會大大提高,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也會知道如何去解決。

  第七:在新學期開始時

  在新學期開始時,孩子會進入一種新的學習環境,從而產生一種新的求知慾望,此時家長若因勢利導,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

  一、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我們夫妻二人都是老師,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學生的許多缺點是能夠在父母身上找得到的。所以,我們要教育子女還要先約束好自己,規範好自己的行為,這樣子女有一個好的榜樣,不必我們家長有多少說教,子女也會跟著去做。所以我們應該用良好的環境和榜樣去影響、薰陶孩子。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時常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模仿身邊的人或事物,因此,家庭的生活環境、家長的榜樣作用便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我和我愛人從不打牌或打麻將,休息的時間看看書和電視,或者上網查查需要用的資料,還買了許多古今中外歷史經典書,如《四大名著》、《百科全書》、《成語故事》、《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選》及一些適合兒童閱讀的英雄人物傳記、科學家傳記等等,愛人還喜歡國學方面的書,女兒有時也跟著學一些,我們有意培養女兒“與書為友”的習慣,這些好習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對她人生的發展是有益無害的。

  二、積極配合老師對孩子進行教育。

  小孩在讀書期間,老師的作用是相當大的。非常幸運,我女兒的老師是非常負責的好老師,教學經驗豐富,很受學生歡迎。作為家長要多與老師聯絡,關心孩子在校表現,和老師探討孩子的不良習慣,有錯誤能夠及時的糾正。這樣老師也能夠更全面地瞭解你的孩子,更有利於老師從孩子的個性出發,尋找一種更適合這個孩子的教育方法。正因為這樣,我們要經常教導孩子尊敬老師,認真聽從老師的教導,“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正是老師的偉大之處。

  三、培養孩子生活能力和行為習慣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被培養成了“小皇帝”“小公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更別說知道感恩了。在家裡,我們有意識的讓女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七歲時讓她單獨睡一個房間;八歲自己會洗頭洗澡;晚上單獨在家,寫完作業後再看一會電視,到了時間會自己先睡;會主動幫忙洗碗……除了正常的零花錢之外,我們很少給她錢,因為從小她就沒有亂吃零食的習慣,她要買什麼都會事先徵得我們的同意。有時我們會有意無意地在孩子面前說大人在外面工作有多麼辛苦,賺錢是多麼不容易,這樣孩子自然而然知道珍惜,懂得感恩了。此外,在打掃衛生時,可以叫她負責收拾自己的房間,大人則負責其他地方。一方面讓她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也培養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就可以贏得孩子的敬重,從而更加珍惜為她所做的一切。

  四、學會換位思考,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女兒讀一年級時,年齡比一般人要小一些,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還不知道讀書是怎麼一回事。語文成績總要比別人差一點,數學還曾經考過不及格。作為家長,當時我們很著急,但卻沒有責備她,也沒有額外佈置課外題來強迫她學習,更沒有規定她考試非得考多高的分。而是從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入手,提醒她上課要認真聽,不能受同學的干擾而影響聽課,放學後首先要把作業獨立完成,有問題先查字典,不要依賴父母的輔導,就這樣一步一步,潛移默化,成績逐漸在提高,從三年級到現在每年都是三好學生,數學還經常考滿分。經常聽人說小孩在週末要上輔導課,還要學習樂器或舞蹈,學了之後每天還要練習,這樣孩子幾乎就沒有休息和放鬆的時間。在我看來,除非小孩自己非常樂意去學,如果強迫的話,那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潛力。孩子比較小,天性好玩,要保證孩子有充裕的時間去玩和放鬆,去做自己歡的事。我們曾經帶過女兒去學二胡,後來發現她對此不感興趣而是歡繪畫,於是就放棄了二胡,她堅持學習繪畫直到現在,並且樂此不彼。

  五、與孩子進行溝通,注意恰當的獎懲

  注重與孩子日常交流,幫助孩子克服缺點。從細微處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幫助孩子發揮優勢、彌補不足,並及時發現孩子的變化,表揚和鼓勵進步,批評和糾正錯誤,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保證孩子健康成長。我們非常注重與孩子的交流,每天都與孩子聊一聊學校發生的事,從她的講述中就能夠發覺她的進步或問題,有進步及時表揚,有錯誤要嚴肅批評,但表揚與批評的尺度應該把握好,最好不要用物質和金錢,而以精神獎勵為主。不光如此,更要全面瞭解與小孩經常在一起玩的夥伴,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發現交往密切的同學之中有行為習慣不好的,要教導她不能受別人壞習慣的影響,並且要注意與這種人保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