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師風師德學習心得感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德,指道德、品行、思想品質。接下來就跟著小編的腳步一起去看一下關於吧。

  篇1

  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不言而喻,學校德育面對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靈魂,理應成為學生生命發展、生活質量和精神心靈成長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智慧的同時,愉悅地體驗“內心的旅行。

  一、學校德育缺乏生命力成因探源

  現代學校德育應該關注學生生命發展價值,激發學生生命力的湧動,促進學生有靈性、有人性、有個性地發展。然而,當我們靜下來冷靜審視學校德育的現狀,卻發現當前學校德育陷入尷尬的境地,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主體異化——教師越位包辦

  德育的真正主體是學生。但是現實德育中,學生往往被視為受動體,而非生命體和道德的構建主體,教師有意或無意的“越俎代包”,使自己異化為德育的主體。如德育工作目標由教師一廂情願制定,蛻變成完人式標準要求;德育活動的形式、過程是教師事先演練多次的“現場”表演,德育成了過場作秀,難以收到理想效果,於是,學生由德育主人邊緣化為局外人,德育由生命成長的必需演變為令人生厭的強加要求。

  2.內容異化——教學脫離實際

  德育的目的原本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而生活又是學生終身發展的現實基礎。因此,德育與生活結合的緊密程度就決定了學生髮展的結果。但是,以往的德育存在脫離人的發展、脫離現實生活等弊端,向人宣講的只是抽象概念、空洞道理,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企及的高要求,規定人去遵守的也是一大堆有悖身心發展的規訓,以致德育內容孤立封閉,脫離學生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無法達成預定目標。

  3.過程異化——說教代替體驗

  常常聽教師這樣抱怨:“我苦口婆心地講了,你怎麼就不聽進去?”做教師的委屈溢於言表。殊不知,完整德育過程本該是受教育者認知活動、體驗活動與踐行活動的有機結合,只是在實際操作中,學校德育重說教,請體驗;重灌輸,輕交流;重認知,輕實踐,才使得德育不能有效地內化為學生的自身修養和道德素質,缺少應有的活力和效果。工具理性主義使德育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溫水”,始終徘徊在效益的低谷,尋找如何創造性破解這一難題的“良藥妙方”成了德育研究的新課題。

  二、以教育生態理念引領學校德育創新

  教育的宗旨是促進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離不開信念的支撐。因此,以新理念為引領,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其生命發展需要出發,創新德育的理念,創新德育內容,創新德育載體,創新德育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使其主動構建自己的德育大廈,讓道德生活充滿活力,應該成為德育創新的突破口之一。

  1.理念創新——建構基於教育生態理念的學校德育觀

  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單純是對德育規範的記憶和德育知識的獲得。引導人們去選擇和建構有道德、有意義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提升人生的信念和生命的境界,是更高價值德育追求。生態德育,作為一種新的德育理念,就是要通過營造和諧溝通、寬容理解、積極向上、其樂融融的學習生活氛圍和環境,使師生獲得富足精神生活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從生態視角審視學校德育,就會發現學校德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於提升人的生命質量,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德育的終極目標是為學生終身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幸福,使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更加美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加幸福。基於上述認知,形成新型的生態學校德育觀,有益於德育思想的深刻變革。

  2.內容創新——與時俱進,豐富德育內涵

  德育內容是德育的核心,應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學校德育只有符合時代要求,針對學生需要,不斷拓展學校德育內容,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收到良好的實際效果。為從“體現時代精神、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需要”的基本要求出發,努力構建科學的德育內容體系,使德育內容既具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又體現時代特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3.載體創新——讓德育微笑浸潤人心

  為了更好地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德育形式需要不斷創新。我們只有創新豐富多彩、內涵深刻的德育活動載體,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真切體驗、實踐磨練中,感悟德育的要求,接受思想的啟迪,最終將外在的德育要求內化為健康的情感品質,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實現德育對學生的人生成長與發展的巨大引導和提升作用。

  4.評價創新——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德育評價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檢查、督導、評估德育質量的重要機制。斯塔弗爾比姆說過,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因此,我們要有效地改革創新學校的德育評價體系,建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德育評價制度,以發揮評價的教育、導向功能,有利於學生主體的終身發展,具體要做以下幾項工作。

  ***1***是評價要強調過程化和多元化。在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中,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再是優秀與否的唯一依據,更應注重學生成長中的收穫、綜合素質的提高及發展潛力,把學生綜合素質中的品質與素養、實踐與探究、科技與創新、審美與表現、運動與健康等五方面要求結合起來,對學生做出貼切的綜合評價。比

  如,在我們實施的“學生成長檔案”舉措中,“成長足跡”欄幫助學生明確學期目標、學年目標、學段目標,並記錄各階段目標的達成情況;而“收穫園”欄則記錄下學生每一個階段的進步,除了獲獎證書,更多地是反映了學生成長的作品樣本。

  ***2***是評價主體要多元化。構築包括學生自己、家長、教師、同伴***同學***在內的多元、互動評價結構,使評價更能發揮激勵、促進的作用。如開展“我眼中的自己”評價活動,讓學生分析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得出自我的總體評價,能體現學生對自己的德育行為擁有的自主發言權;而“心靈留聲”活動則由“老師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同伴眼中的我”三部分構成,由教師、家長、同伴分別做出評價。通過多角度的綜合評價,能使每個學生更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

  總之,德育是一項博大精深而富有藝術的陽光工程,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用心和智慧去經營,以新理念引領學校德育創新,凸顯學生在學校德育中的主人翁地位,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體悟人生的真正意義,張揚生命之力,煥發生命之美,快樂地生活、學習,享受成長的喜悅。

  篇2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長期堅持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學習《教育法》、《教師法》,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會公德。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為人師表。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業務水平,嚴格執行師德規範,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愛崗敬業。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重視對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不用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係,關心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努力發現和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在優秀品質,堅持做到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利用英語學科特點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個人以為,師德師風所包含的內容,自古就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從我們的民族傳統上講,當教師最重要的就是要誠信、守禮,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還是品德。教師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價值觀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

  我覺得新時代的師德師風應該是與傳統的標準揉在一起的。平易近人、嚴中帶慈、公平待人、勤奮好學。嚴厲並不是苛刻,老師也是有七情六慾的,但不把學生當作發洩的物件。我覺得傳統中的師德師風與新時期的師德師風都應該是一樣的,但現在存在的區別在於:師生關係的變化。以前的學生對教師要絕對服從,但現在則要求教師對學生也應尊重,這是個進步。因此,新時代的教師在關愛和嚴格要求學生上要提出新的標準

  我作為班主任,除了在學習上對學生嚴格要求之外,在生活上也是關懷備至,讓學生感覺到我很關心他,很重視他,從而優化本班的班級管理效果。在批評教育時也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輕易傷害。利用一切機會鼓勵學生參與競爭,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熱情幫助,讓學生通過自我選擇,自我學習,自我管理達到自我補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熱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的情感,能轉化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內部力量,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和尊重,激發他們對教師的親近感,信賴感。通過各方面的努力,以及學校其他老教師的言傳身教,自己的教師職業道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得到家長和學生的信任。

  在今後工作中我還應作到以下幾點:一是從民族振興、國家興旺層面上認識,我們培養的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人才,關心今天的學生,就是關心祖國的未來。其二,就是設身處地的為每一個學生家庭著想,當前,每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家都期盼著自己孩子能成才、成人,而成功與否與我們的教育息息相關。其三,要接受一個現實: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不同的孩子可能在不同的方面獲得成功,孩子調皮,犯錯誤是正常的,要用寬容的心態去理解他們,幫助他們。其四,要採取多種方式和渠道加強師生的交流勾通,促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