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三疊泉閱讀練習及答案
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閱讀文章是《下三疊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文章的閱讀訓練試題及其部分參考答案,希望能幫助到同學們!
《下三疊泉》
多奇怪,竟然是一直往下走。
參差不齊的石階,夾在突兀嶙峋的峭壁之中,朝望不見底的深谷延伸,兩邊時而鑽出一株已被無數路人摸得光滑了的樹杆。飄忽不定的霧氣,在密密的林間迴盪,只聽得那一路召喚我們的山泉,就在不遠的石壁後、溪澗裡譁響,卻總也走不到頭,總也不見這座名山最最吸引人的所在——三疊泉。
過了觀瀑亭,石級便幾乎是垂直朝下。它們險峻陡削、不時變換方向,形成重疊的“之”字形,鋪向谷底。無論遠來的遊客怎樣在這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中途,氣喘吁吁的抱怨這艱難的旅程,咒罵那不肯輕易露面的廬山水神,石階總是默默無語,執拗的要把人帶到四面是萬丈懸崖的深澗中去。
我知道,退路是決沒有的。
回到觀瀑亭去,便只能遠遠的欣賞三疊泉的雄姿,沒有銀河飛瀉的快感,沒有水珠迸濺的涼意,就像欣賞一幅風景畫。看風景畫,又何必千里迢迢來廬山呢?
廬山人說:“不到三疊泉,枉為廬山客。” 既然已經出征,又幹嗎找退路呢?
可我仍然覺得奇怪,我到過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蹟,無一不是先向上攀援、攀登、向上走,才有藍天、白雲、山峰、雄鷹∙∙∙∙∙∙
只有這三疊泉,一個勁朝下、朝下,望不見天頂,只有冉冉雲霧,瀰漫在我腳下,將我輕輕包圍、淹沒∙∙∙∙∙∙
“負弦波!”一位年輕的旅伴說。
“太好了!不過,似乎正弦波更能代表前進的規律?”
簡單說,負弦波是從負極進入正極;正弦波是從正極進入負極。後者的波形符號是先上後下,而前者,恰恰相反。
“人們不大容易相信,獲取最寶貴的東西有時並不在山頂,是嗎?”
“三年前我們曾去三疊泉,就是從石壁上爬下去的。”
他指著對面的絕壁說。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氣。從絕壁上尋找三疊泉,自然是沒有退路的。他們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時,才自己闢出一條路來∙∙∙∙∙∙
我們終於走進那幅凝固的畫中來了。沐浴在霏霏雨霧之中,頓覺清涼。默默傾聽那奔騰不息的山泉無窮無盡的喧囂,細細體味這山、泉、林、霧終成一體的廬山在眾山之中獨一無二的含蓄美,似乎又尋到了一個新的角度,來審視廬山的真面目。
這罕見的三級瀑布,必是集幾千年日月之精華,才蘊含了如此巨大的能量和魄力從高山之巔一躍而下,完成這等雄偉的壯舉。我仰望這百丈銀練,覺得自己變渺小了∙∙∙∙∙∙而這種感受,卻只有走了那麼險陡的一段“下坡路”,站在峽谷澗底才會得到的。
如果按原路回去,便一直是朝上走。真奇怪,迴路是向上的∙∙∙∙∙∙
《下三疊泉》閱讀訓練:
1.理解“不到三疊泉,妄為廬山客”的含義。
2.把文題改成《遊三疊泉》好不好,為什麼?
3.第***13***段中劃線加粗的“那幅凝固的畫”有什麼特點?***限用文中詞語回答,不超過12個字,標點不計字數***
4.對選文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A、文中引用廬山人說的話“不到三疊泉,枉為廬山客”,作用是揭示了廬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三疊泉,同時也表達了作者探尋三疊泉的決心和勇氣。
B、第***3***段中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把石階描寫得生動傳神,既突出了石階的“默然”“執拗”的特點,又和遊人的抱怨、咒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C、作者遊覽三疊泉,途經參差不齊的石階——觀瀑亭一一垂直石階——觀瀑亭——至三疊泉。
D、本文記敘了作者遊覽三疊泉的經過和感受,景中有情,情中寓理,含蓄深刻,別具一格。
5.廬山瀑布名聞遐邇,早在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寫有《望廬山瀑布》,其中含有“銀河飛瀉”意境的兩句是?
6.文中有兩句話與開頭“多奇怪,竟然是一直往下走。”相呼應,請將其摘錄。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7.在作者筆下,廬山的石階、雲霧、山泉都是那麼形象生動,各具情態。你覺得其中最有情趣的是什麼?說說你的理由。
8.本文主旨可以從多角度去領悟,請你把自己感悟最深的一點,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
《下三疊泉》閱讀答案:
1.三疊泉是廬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三疊泉能體味到山、泉、林、霧終成一體的廬山在眾山之中獨一無二的含蓄美。
2.不好,因為全文書中緊扣下字,下字是遊覽的特徵
3.山、泉、林、霧、終成一體,含蓄美。
4.C
5.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6.句子摘錄:
***1***“只有這三疊泉,一個勁朝下、朝下,望不見天頂。”
***2***真奇怪,迴路是向上的∙∙∙∙∙∙
7.參考:如從山泉“在不遠的石壁後、溪澗裡譁響”感覺山泉在“召喚”,從山泉的“奔騰不息”感覺山泉在“無窮無盡的喧囂”,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山泉活潑、俏皮的情態,惹人喜愛。又如以石階的“默默無語”,狀寫其執拗的性格。再如抓住雲霧的飄忽不定、瀰漫、濃密的特點,寫出其將“我”輕輕包圍、淹沒的動人情態,渲染了廬山的含蓄美。
8.從絕壁上尋找三疊泉,自然是沒有退路的。是走到走不下去時,才自己闢出一條路來?可見,這路絕不是一般的“下坡路”,而是探索之路。所以說,獲取最寶貴的東西有時並不在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