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中會考複習資料

  會考是一次重要的考試,我們要做好每一個複習準備。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青藏高原降水的水汽主要來自暖溼的西南季風氣流。水汽沿雅魯藏布江河谷而上,受橫斷山脈的阻擋,自東南向北向西逐漸深入高原內部,加之青藏高原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使得青藏高原的降水量空間分佈很不均勻,一般是由南向北遞減,東南部降水最多地區可達4000毫米左右,到高原內部則減少到100毫米左右,最北部有的地方僅20毫米左右。

  在青藏高原內部,也因受地形影響而形成不少降水中心,山脈迎風坡的降水一般多於背風坡的降水。由於青藏高原降水的水汽主要來自暖溼的西南季風氣流,故每年雨季最先在高原的東南部開始,而後逐漸向西北部推進,而且雨量主要集中在暖季裡。據統計,5月至9月的累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80%以上,從10月到次年4月則很少有降水,一年中幹、溼季節交替特別明顯。

  青藏高原降水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多夜雨。在雨季裡,每到傍晚人們常可看到天空雲量漸漸多起來,雲層變厚,接著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大雨隨至,特別是黎明時刻,雨聲淅瀝,逐漸停止,不久雲消日出,中午前後,晴空萬里,驕陽似火。再到傍晚,上述降水過程又照樣重演。

  青藏高原夜雨多,是在高原特殊的地形條件下產生的。當太陽還未下山,地面就開始降溫,山坡上冷卻變重的空氣不斷下滑,逐漸抬升河谷中的暖溼空氣,於是雲層在凝結高度以上很快生成,慢慢地上升氣流就託不住越來越大的水滴,河谷中的夜雨便告開始。

  ***二***

  一、垂直地帶性的影響因素

  垂直地帶性的形成在於氣溫、降水等隨海拔高度而發生變化。

  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氣溫隨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氣溫下降6℃,這與緯度水平變化每相差1個緯度***約110km***氣溫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體有足夠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帶,在高差幾千米之內便可出現從熱帶至極地的巨大變化。

  但降水量隨高度的變化比較複雜:在溼潤的迎風坡,降水隨高度增加而增多,過了一定限度***即最大降水帶***,降水出現減少的趨勢;在背風坡由於焚風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遞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風坡降水往往低於迎風坡。如阿爾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帶是海拔2000m左右;我國東北的長白山從山麓***海拔500m左右***到山頂***海拔2749m***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瑪峰的南坡,從山麓到山頂降水一直遞減。

  在山地,最大降水帶出現的高度與氣候的乾溼度有關,一般是氣候越溼潤的地區,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乾旱的地區,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

  二、 垂直帶譜的幾條重要的界限

  垂直帶的數量和順序等結構型式,稱為垂直帶譜。垂直帶譜的性質和型別主要取決於帶譜所處的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中的位置,即基帶座落的具體地點,以及山體本身的特點,如相對高度與絕對高度、坡向、山脈排列形式及區域性地貌條件的變化等。

  由於沿海向內陸溼潤狀況的變化,沿海氣候溼潤地區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帶譜,大陸內部氣候乾旱地區的山地則產生大陸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帶譜。

  一般隨著離海距離的增加,帶譜的性質由溼潤趨向乾旱,帶譜的結構由複雜趨向簡單,同類型垂直分帶的分佈高度則有上升的趨勢。

  一個完整的垂直帶譜有幾條重要的界限***或帶***:

  1. 基帶

  指垂直帶普的起始帶,基帶一般與所處的水平地帶一致,決定了整個垂直帶普的性質。

  森林上限是垂直帶普的一條重要生態界線,這條界線以下發育著以喬木為主的鬱閉的森林帶;以上則是無林帶,發育著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墊狀植物帶,在海洋性條件下有的可發育成高山苔原帶。

  樹線對環境條件的變化十分敏銳,其高度取決於氣溫、降水,強風的影響也很顯著。樹線一般與最熱月平均氣溫10℃的等值線吻合;在乾旱區,樹線受水分影響較大,森林高度與最大降水帶高度相當;一些低緯高山的頂部由於強風的影響,水熱條件遠未達到寒溫性針葉林的極限,仍然出現森林上限。如粵北南嶺山地海拔不超過2000m,樹線出現在1800m處,其下是已經明顯矮化的常綠闊葉林,其上為灌叢草甸植被。

  2. 雪線

  是永久冰雪帶的下界,受氣溫、降水的共同影響,氣溫高的山地雪線也高,而降水多的山地雪線要低。如喜馬拉雅山南坡雖然日照高於北坡,但因位於西南季風的迎風坡,有豐富的降水,雪線在4000m,遠低於北坡雪線高度5800m。

  一般氣溫由赤道向兩極降低,所以雪線高度大致由赤道向兩極降低,如赤道非洲雪線為5700-6000m,阿爾卑斯山為2400-3200m,挪威在 1540m,北極圈內雪線已低達海平面附近。但雪線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熱帶高壓帶降水量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區。

  3. 頂帶

  是山地垂直帶譜中最高的垂直地帶,是垂直帶譜完整程度的標誌。一個完整的垂直帶譜,頂帶應該是永久冰雪帶,若山地沒有足夠的高度,頂帶則為與其高度和生態環境相應的其他垂直地帶所代替。

  ***三***

  洪澇災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續降雨使低窪地區淹沒、漬水的現象。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作物減產或絕收,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

  雨澇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災害有密切關係。二者在概念上的區別是,洪水災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氾濫所造成的災害;雨澇是指因漬水、淹沒造成的災害。雨澇主要危害農作物生長,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洪水除危害農作物外, 還破壞房屋、建築、水利工程設施、交通設施、電力設施等,並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由於洪水和雨澇往往同時或連續發生在同一地區,所以進行災情調查統計和分析研究時,大多難以準確界定區別,此時統稱為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的分佈

  就全球範圍來說,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多臺風暴雨的地區。這些地區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區;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東部近海岸地區。此外,在一些國家的內陸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現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的危害

  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洪澇是最常見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種。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範圍廣,來勢凶猛,破壞性極大。洪水不但淹沒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且還捲走人產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糧食,並淹沒農田,毀壞作物,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從而造成饑荒。洪水還會破壞工廠廠房、通訊與交通設施,從而造成對國民經濟部部門的破壞。

  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曾先後發生過近40次特大洪澇災害,每次都導致上萬人的死亡和千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在近幾十年中,洪澇發生頻次與災害損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國自古就是洪澇災害嚴重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在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水災1092次,死亡萬人以上水災每5—6年即出現一次,這種局面到現代尚無根本的改變。

  洪澇災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造成一系列其它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現。 我國的雨澇

  1951 —1990年。我國平均每年發生嚴重洪澇災害5.9次,平均受災面積667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470萬公頃,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餘萬間。 1991年全國有25個省、市、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2400萬公頃,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799億元。

  主要的雨澇區分佈在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這個地區又被南嶺、大別山—秦嶺、陰山分割為4個多發區。我國西部少雨,僅四川是雨澇多發區。

  根據歷史雨澇統計資料,雨澇最嚴重的地區主要為東南沿海地區、湘贛地區、淮河流域,次多雨澇區有長江中下游地區、南嶺、武夷山地區、海河和黃河下游地區、四川盆地、遼河、松花江地區。全國雨澇最少的地區是西北、內蒙和青藏高原,次為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東北地區。概括而言,雨澇分佈總的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內陸少;平原湖區多,高原山地少;山脈東、南坡多,西、北坡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