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打屁股的方法正確嗎

  父母是孩子第一老師,是孩子的榜樣,所以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是不可取的。那麼誘人就說了,教育孩子打屁股是否可以?下文告訴你,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正確打屁股的教育方式,希望可以幫到你!

  正確打屁股的教育方式

  一、只能用雙手打小孩的屁股並且要有衣物覆蓋才行。

  二、私下打。

  打屁股應該在私下進行 。處罰的目的是要讓小朋友知道哪裡做錯了而不是要羞辱他們。

  注意..隱私是很重要的,若在公共場所,你應該馬上帶小孩去沒人打擾的地方執行處分。除了隱私以外,你還要給孩子定好清楚的規矩,讓他知道哪些情況會打屁股***而且是立即執行的***。再者,打屁股長期來看可能會種下反抗的禍根,如果太經常體罰孩子,孩子會想:“爸媽這麼打我,我不會聽話的!我以後要告訴他們誰是老大!”而不是“我不應該這樣做,我知道教訓了”。隔離處罰***比如把孩子關禁閉***也是一樣的,反而會給孩子時間思考復仇的方法。所以要慎重使用。

  三、不要傷害你的小孩。

  任何體罰是要讓他們注意及建立你的權威。不要打太用力。只能用雙手打小孩的屁股,並且要有衣物覆蓋才行。

  四、不要用東西打小孩。

  使用皮帶、鞭子、湯匙、球拍或更不好的東西處罰,永遠都不會建立尊重及愛。

  五、知道何時要打屁股 。

  一旦小孩大到了解 "不",他們就不需要打屁股了。這可能會在約 18 個月內發生但每個小孩不同。記住對很小的孩子,力道和次數應該減少 ***如快速地在屁股上打一下*** ,但形式是差不多的。若使用得當 ,一旦小孩到了6 或 7 歲就不再需要打屁股了。另一方面,若你從沒打過,一旦小孩到了9或10歲就太晚了因為管教已經建立了。

  六、不要太常打。

  打屁股只能因為是公開不服從,不能因為不高興就打。若你太常打就會沒用了,只是好玩而已 。

  七、給他們一次警告。

  若你認為第一次沒有說清楚,你必須要澄清,但不要一再地警告並希望他們會遵循。 他們會知道他們可以一直推託, 一旦你放棄他們就得逞了。小孩一定要清楚明白只有一次警告而已。若你這樣做,他們就會遵循,若你給十次警告,他們可能不會在意 。但你必須清楚公平地處罰他們並確定你知道事情的真相; 一旦處罰就回不了頭了。

  八、公平對待來贏得小孩的尊重。你必須讓他們相信:若他們公開不服從規定,就一定會馬上受處罰。這樣,他們才會清楚知道做事的度,而不會再犯。不過,你也不想讓恐懼寄生在你和孩子的關係,對吧?

  經常打罵孩子有危害

  1、孩子自尊心受傷

  孩子雖然幼小,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是自尊心越來越強,打孩子是對自尊心的嚴重損傷。有的孩子越打越“皮”,從逆反、對抗發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棄。

  2、孩子變得懦弱

  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打罵,時間一長,孩子見到父母就會立刻產生恐懼心理,繼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3、孩子感到孤獨

  經常捱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他們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這種孩子往往不願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僻、難以接近。

  4、孩子逐漸學會說謊

  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罵。孩子為了避免承受皮肉之苦,往往會對父母說謊,避免受到責罰。因為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災難”。這種強化作用使得孩子的說謊變得習以為常,構成惡性迴圈。 有的孩子懾於父母的壓力,表面服輸,內心不服,來個“好漢不吃眼前虧”,學會了見風使舵,看人臉色行事的不良性格。

  5、孩子變得暴力、暴躁

  父母打孩子絕對不是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只會是對孩子的一種個性壓抑,尤其是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弱者要服從於強者,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經常捱打的孩子會變得脾氣暴躁,心驚膽戰,產生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不滿的情緒。當孩子與他人相處不盡如人意的時候,當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攻擊行為。有的孩子離家出走、浪跡社會、最終走上犯罪道路與父母的打罵不無關係。

  6、孩子對父母記恨報復

  一位母親驚恐地說:“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隻短凳朝我扔來,險些砸在我的頭上。他還恨恨地說,‘走著瞧吧,過幾年再算賬!’想想兒子的話,我的心都涼了。”

  兒童教育十大法則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裡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

  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時保持一致,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對爸爸的管束有異議,也最好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

  5、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價值觀的人具有三個“能力”:我有能力;我能與周圍的人交往;我能隨時隨地為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相信自己有學習和成長的潛能,發展出勇氣、信仰、自信、信賴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質。反之,低自我價值觀是一種對自我的消極認識,自責、羞辱、憤怒、憎恨等毀滅性感覺始終伴隨一生。

  6、設立明確家規,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裡,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沒有規則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家規不超過5條到6條,應適合於家裡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須用肯定句來陳述,將家規貼出來。如果違反家規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一旦建立,就應堅決執行,每隔一段時間,應對家規作調整和修補。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發展的過程,發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愛的氛圍。

  7、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

  隨著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力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剋制自己的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來給孩子一些自由度。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重我們,愛我們。

  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通過提供選擇,可以避免緊張氣氛,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實踐機會。如“睡覺時間到了,你是要聽昨天的故事呢,還是想聽一個新的故事?”“你今天是想穿粉紅色的上衣,還是藍色的T恤?***如孩子兩者都不選,父母可問:“是我幫你選,還是你自己選?”***做選擇並讓孩子負責任都是日常的行為,對於發展孩子的自我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

  8、遊戲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通過遊戲學習

  兒童通過接觸具體的、模擬的與生活有關的東西學習,需要與同伴、成人和環境互動交流,遊戲使兒童放鬆且發展專注的工作態度。在5歲之前不應過早開始對字母數字等符號的專門練習,這樣會限制孩子的思維,因為幼童的心智還沒成熟,對抽象的概念還無法理解。

  9、正面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該做什麼

  傳統型教育者的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對孩子說“不準打人,不準在沙發上吃東西”等等,這種負面的口氣只會將注意力引向並集中於負面的行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為是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積極的說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為,如“你忘記了與人和平相處”或“我們是在餐桌上吃東西的!”

  10、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點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遊戲。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脫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1.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

2.教育小孩的正確方法

3.孩子教育方法心得體會

4.用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

5.打罵教育孩子的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