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家長會發言稿

各位家長:    

各位家長,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我們今天坐在了一起,藉此機會,我們探討一下教育對策。    
我有以下幾點要說的;    
首先讓我們聽聽孩子們想對自己的爸爸媽媽說的心裡話:我有時不聽家長的話是因為:    
1、他們對我提出的要求太高太嚴,我做不到。    
2、他們曾傷害過我的自尊心。    
3、我對他們不服氣。    
4、當時我的心情不好。    
5、我根本不相信他們說的話是真的。    
6、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    
7、他們經常打人,我反感他們。    
8、我正在生氣,心太煩,誰的話也不愛聽。    
9、他們對我說話時態度不好,語言不文明,不尊重人。    
10、他們總拿我跟別的孩子比,我最不願意聽這些話。    
11、我經常挨訓,已經和他們形成對抗心理。    
12、他們說的話是假話,我才不愛聽呢!     
13、他們說話太羅嗦,讓我厭煩,我就賭氣不聽。    
14、他們經常冤枉我,我很委屈,所以他們說話我就聽不進去。    
15、家長總愛帶一大堆人來家喝酒打牌,吆吆喝喝影響我學習,我很反感。    
16、家長遇上不順心的事總愛拿我們撒氣,所以我很生氣。    
17、家長每天看電視聲音太大影響我睡覺,所以我就和他們對抗,就不聽話。    
18、我說的話他們從來不願聽,甚至連我的解釋也聽不進去,所以他們說話我也不愛聽了。    
19、我覺得我已經長大了,不用老讓別人管著我了。    
20、所有的時間都讓老師和家長支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覺沒有時間做,我一點自由也沒有,越聽話越沒有自由。   

 聽了這些孩子的話,家長應更多地瞭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第一、平等。每個孩子都是鮮活的個體,雖然年齡小,個頭矮,可他們有思想,有頭腦,我們成年人不妨蹲下來和他們對話。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其中第四個層次是尊重需要,包括受人尊重與自我尊重兩方面,前者希求別人的重視,後者希求個人有價值。所以,作為老師、家長,應尊重每個孩子的人格,尊重他們的生命。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如果孩子在學習上已經盡了力,流了汗,我們做緊張的就不必太苛求。    

第二、交流。在平等的基礎上設法多交流。兩代人之間有一種心理隔閡,叫“代溝”,消除“代溝”,莫過於平等交流,加強對話。比如,孩子回到家隨便問問;今天學校有什麼新鮮事?你的同桌有換了嗎?喜不喜歡他?你的語文老師講課有什麼特色?你的課本中有哪些優美的短文,讀兩段美文給我解解悶,等等。尋常的交談會引起孩子的興趣,產生親近感。    

第三、容忍。容忍他的合理性錯誤,不要遏制個性。羅曼·羅蘭說過:一個人一生要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    

曾經有一個小孩喜歡動手。有一次他把媽媽剛買回的新表當玩具拆了。媽媽氣壞了,狠狠揍了孩子一頓。恰好老師來    家訪,媽媽數落了孩子拆表的錯誤。沒想到老師幽默地答:恐怕一箇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媽媽感到不可理解。老師說:“孩子這種行為雖然沒有理性,但卻蘊含創造力,你不該打罵他。”老師建議採取補救措施,帶孩子去鐘錶鋪,滿足他的好奇心。這位老師就是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學生,正是他積極倡導“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讓他任意翱翔。”    
中國的傳統教育比較注重群體性,忽視個性發展,因而阻礙創造性思維培養。    

第四、鼓勵。有時候家長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可能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是刻骨銘心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隨意指出幾名學生,對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天賦,非常聰明。後來這些孩子果真越來越聰明瞭。其實,是因為老師相信了羅森塔爾的話,經常鼓勵誇獎這些孩子。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可見,正面的鼓勵賞識是促成孩子成功的有效途徑。比如一次考試考砸了,與其嘲諷他:瞧你這模樣,

還有什麼出息。不如換一個角度,效果會大不同:這麼難的題目,也得了60多分,不錯呀!   
 但是,我們的家庭中有時會出現一些無意識的錯誤教育,比如:    


(1)常詢問孩子在班級的名次。家長不能以每次考試成績的排名來肯定或否定孩子,對於一個不可能得第一的孩子反覆強調名次,勢必使孩子陷於自卑。而孩子的自我否定,不僅會使其學習成績進一步下降,孩子未來的整體發展都會受到妨礙。    

(2)常指責孩子的失敗。比如有兩個孩子的語文考試不及格,家長甲對孩子說:“媽媽和爸爸都很關心你的語文成績,我相信這次考試還沒有反映出你的水平,你要加油呀,孩子!”家長乙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你以後肯定考不上大學!”家長甲傳達的是關心和愛護,家長乙引發的卻是焦慮和憎恨,前者能激發孩子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注重於問題的解決;後者則會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孩子通常都實踐父母和教師對他們的期望,給孩子摧毀性的預言會造成傷害。    

(3)常阻止孩子玩耍而命其回到書桌前。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味地阻止,迫使其“學”,而且學之不盡,孩子必然會產生厭煩心理。成功的教育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即將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恰當的教育,則只會使孩子原本存在的學習興趣也沒有了。    

(4)在生活、學習中包辦太多,使孩子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承擔的最主要的職責不是陪讀,不是代替,而是培養一個好習慣。如果家長在孩子的生活、學習中包辦太多,孩子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作基礎,獨立學習能力自然建立不起來。於是,家長越著急,孩子越不急,反正一切都由別人替自己操心。結果,家長很累,孩子反而不長進。    

(5)有時家長會實行棍棒教育。往往只是因為一時衝動,可是您是否知道:經常捱打的孩子,會出現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      

說謊  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瞞則瞞,能騙就騙,因為對孩子來說,騙過了一次,就可以減少一次“災難”。可是孩子說的謊話,往往站不住腳,很容易被家長髮現。為了懲罰孩子說謊,家長的態度會更加強硬;而為了逃避捱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後更會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迴圈。      

懦弱  如果孩子經常捱打,時間一久,孩子一看到家長,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會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這樣的孩子往往惟命是從,精神壓抑,學習被動。